这几日格外的冷,仿佛肌体、思想、情绪都冷得僵硬,缺失了生气。于是乎上午去了图书馆听阿来老师的沙龙,起得晚,到的时间却还是刚刚好。所谓的文学研讨会,我觉得用签售会形容可能更加合适。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阿来及其文字其实只是一知半解的,连其久负盛名的《尘埃落定》也不曾详读过。即便这样,逮住这样的机会也是要来见识一番的。可后来,无疑的,这场盛宴并未让我大快朵颐,犹如一些难啃的骨头,短暂的口齿留香后,便是难以嚼烂和消化的胶原质,始终是难以下咽。
不知怎地,这个周末对我来说格外的长,好像在短短的一日里经历了许多事,使它显得比其他的周末稍微更有意义些。潜意识中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今天我在想的是,我们终其一生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呢?在我的朋友圈应该曾发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我又说,如果没有他人的期待,我们还能轻易地得到动力吗?不知道他人有没有这样的冲动,发生一件事的时候,先遑论事件本身的意义,但就是事件发生的那刻,你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呐喊,想要发声,想要给别人看看这一刻的你。这种分享本身可能毫无意义,但你那种想要被人关注的心理却异常汹涌。
在分享会上,我的眼前不断飘过一个个举起手机拍照的人,挡住我的视线,扰乱着聆听的思绪。我却鲜有看到人做笔记,鲜有看到人凝神思考。还有些年轻辈,在阿来、穆涛老师“指点江山”的时候玩弄着各自的手机游戏。甚至有一位阿姨,至始至终只是在编辑一条现场微信朋友圈,估摸她是上世纪的知识分子,对拼音还不熟练,所以她一直用手写,可想而知,那短短几十个字的朋友圈感想,会蹉跎她多少时间? 所以我在想,我们做事的意义在哪里呢?重要的是事情本身的价值?是自己的初衷?还是为了其他人的关注和点赞?我不知道了。
我想我一定也有这样的时候,为了别人的目光,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推向视线焦点。很多平台的存在好似就服务于这个意义。以往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像现在这样,将每一个人都放置到聚光灯下,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让人轻易的对完全陌生的对象做出评价。我想我也有某种心思作祟,否则,我应该不会拍下照片,也不会着急地想在现场买一本《尘埃落定》让阿来签名。
但我最终没有这么做,仿佛在今天的事件中有些觉悟了,所谓的某种“分享”本身并没有价值。书店里没有找到《尘埃落定》,匆忙赶来的四方人流将仅有的几本一抢而空,我又不甘于买他的其他作品,毕竟对于我没有了解过的,不管是人、事、物,我都保持着审慎的态度,不太轻易接受或茫从。 结果,没有要签名,没有发朋友圈。我想,在这次短暂的文学分享会上,我莫大的收获,大抵就是突然想明白了自己原本不是很清楚的事情,更加明白做一件事的初心应当胜过做事过程中的种种念头。不必扮演角色给陌生的人看,不必标签自己的与众不同,更不必显示自己那些没必要的遗世独立的态度。
是的,这所有,都需要花力气去伪装,去扮演。时间一久,人就会离那个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了。我想,更有意义的是,人与人之间可以更多的思想交流,相信这会让我们彼此更加愉快。所以,我今天在想,或许我们可以找一些回归初心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约定着看一本书,彼此看着,然后在上面写上彼此的小感触,或者笔记,看完后彼此交换,彼此把写着想法的看完的书给彼此。想着这个,我竟然已经有了愉悦。
民国107.1.28 木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