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你的N岁孩子》中的一本,又看过《N岁孩子,N岁家长》中的一本。外国人写的前者,和北师大家庭教育课题组出版的后者,个人更偏重懂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后者,于是买了这个系列的两本。
最近两天看完了《5岁孩子,5岁父母》,书中内容不仅交待了5岁孩子的身体发育所处阶段,更是详细解说了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在帮助父母更好的了解5岁孩子的同时,也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帮助父母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
下面是自己摘抄和对摘抄内容的解读:
实际上,数学能力包括许多方面,除了算数能力,还包括空间认知能力、符号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分类能力等多个方面。会算数并不等于数学能力水平高。
孩子进入幼儿园阶段后,身边不少父母将帮孩子选择珠心算,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打好数学的基础。
我没有深度去了解过珠心算,只是粗略看了教具和教材。大概因为接触过蒙氏数学的全套教育,比较之下觉得珠心算不够好;加上我执拗地不让孩子在幼儿阶段提前学习太多小学知识,所以一直没让孩子接触珠心算。通过这段话,一是明白了蒙氏数学的教具,为何有很多平面或者立体的几何体,很多的归类等。更是知道了学好珠心算不等于学会了数学。
这也算是对自己盲目乐观地去坚持的一个认知的正面肯定。
我们需要的是多带孩子去体验美好的事物,用高雅和经典作品来熏陶孩子的心灵。
以阅读来举例。我身边有A、B两个小伙伴,一个小时候阅读启蒙是各类名著,长大后能入了她眼的网络小说就很少。另一个最大的爱好是在学校门口租言情小说看,现在成了类似网络小说的追逐者。
有这样的真实案例,就更加要牢记这句话。与其长大后教孩子如何去辨别美丑,不如在现在多创造体验的机会给他,让他置身于美好中,自然也就会辨别什么是美好的事物。
接纳孩子的情绪是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第一。
无论孩子在表达喜怒哀乐中的哪种情绪,大人首先要做的是接纳那个瞬间的孩子,让孩子明白,不管他处在喜怒哀乐的哪一种中,我们都爱他。这种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被接纳。
和小伙伴穿同样的衣服、用同样的东西、说同样的话、摆同样的姿势,做相同的事情……这些都是5岁左右孩子交朋友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了的秘密:如果能和别人保持一致,就能很快被接纳,并很好地维持友谊。
进入5岁之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孩子提出要买和同学一样的东西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孩子某个阶段会出现的特征。提出要买和同学一样的衣服鞋子的时间点,恰好也是换季需要买的时候,老母亲真是幸运,没在这点上掉进自己无知的坑里,给孩子贴上“攀比”“虚荣”之类的标签。
我们学习育儿知识理论不是为了造就完美的孩子,而是更好地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更好地帮助孩子在每一个关键期发展应该发展的能力,体验应该体验的经历和情绪,得到正常的成长机会。
很赞同这个观点,在育儿上的持续精进,不是为了让孩子变的多么完美无缺,而是通过学习,更能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为孩子自己想成为的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迄今为止看到过的对教育一词最简洁有力定义。更是短短几句就说清楚了为什么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这些习惯来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性,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一个健康的体魄。
识字和理解力未必是同步的,所以很多时候即便孩子认字了,他的阅读还是需要家长的帮助。
认字真的不等于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不要说孩子了,就是成年人,阅读一段话也未必就能准确理解文字要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什么。就像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在不同的时段阅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在亲子阅读这件事上,我从没想过要让自己早早下岗。
我们不能不重视阅读,但也不必将其神圣话,将阅读视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从而忽视了其他活动。
做父母的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特别是和智育有关的。我记得我家孩子还不会走路那会儿,带孩子下楼玩,常常有带同样大小孩子的家长,会觉得户外滑滑梯脏不让孩子爬,只要我在旁边说多爬爬有助于孩子多智力开发,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都会立马放手让孩子爬。
同样,在阅读的好处被放大的时候,肯定有无数家长为了让孩子多阅读而想方设法。这其中自然包括牺牲娱乐等时间。阅读无论对成人和孩子都是百利无一害,可无论是谁,除了阅读,适当的娱乐和更多元的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
7岁之前孩子的撒谎行为,一般都不涉及道德问题,家长不必从道德的层面来谴责孩子或者教育孩子。
有在心理学书上看过,5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同时也在尝试如何说话能让自己处在更安全的位置。当发现孩子没有说实话的时候,粗暴的去谴责孩子,反而更容易让孩子真的撒谎成性。
帮助孩子厘清想象和现实,或者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能够慢慢帮助5岁孩子去说实话。
拥有创造力、行动力和共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域都备受欢迎。
在儿童职业体验中心工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小孩,进入场馆后就会对我说:“老师,这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吧?”,一般对我说这类话的孩子,多数的想象力都被大人在教导什么是真实世界的时候,无意破坏了。
我至今都记得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尹建莉老师,为了保护孩子心中的童话世界,在每年的圣诞节给孩子准备好礼物,并以“圣诞老人”的身份送给孩子。她在书中强调这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想象力的保护。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也就有了。
我们训练孩子拒绝陌生人,还不如培养他和陌生人礼貌交往的本领。
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视角。确实,陌生人中有很多人是好人,熟悉的人中也有坏人。单纯的以杜绝和陌生人接触,并不能让孩子远离危险。教孩子如何和人相处,在相处中辨别环境的安全与否才是重中之重。
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们,去印证自己有哪些地方和作者有了相同的思考,有哪些地方,和作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又有哪些盲区通过阅读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