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第一章章讲到了逆向思维,如果这是一种平面思维的话,那么在第三章,吴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立体的思维-层级思维。
说到层级的思维。我们先看看普通的公寓住宅,如果住在第一层,也许只能看到一楼的院子,如果是住在第二层,那么不仅可以俯视第一层的全貌,还可以看到第二层周围的风景,这样依次往上, 每上一个层级,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大的视野,看到更远的风景。这就是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但是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我们也需要付出努力,那就是攀登,从一楼克服重力来到更高的楼层。有的时候跑到6楼,我们会气喘吁吁,这也自然,因为高的地方本来就有一种势能,要想登顶高楼,就得用额外的能量去补偿这部分势能,从而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
从我们熟悉的登楼过程中,不难发现,层级思维的本质就是能级的思维。只有本身获得了强大的能量才能克服势能,到达顶峰。在第三章,吴军老师到处都在渗透这种思想:
比如一开始,作者介绍智力也是有层级的。在计算方面,诺贝尔奖得主费曼,显然要逊色于冯诺伊曼。在解谜题方面,显然智商150的吴军老师要落败于他的同事。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显然山外的山,人外的人本身就在不同的层级。只是有的时候我们身处在某个层级,看不到外面的边界罢了,但是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
在起跑线这一节,作者强调很多孩子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就从小学开始学这个,学那个,唯恐 落后。他们千方百计的想要抓住先发优势。但是一部领先就可以步步领先吗?显然不一定。起跑线领先,只代表你可以很快地跑到2楼或者3楼,但是如果人生总共有18楼高呢?那先发的那一点点优势还远远不够。就像书中罗斯和哈里的故事,显然还要看谁笑到最后。
要想最终快速登楼,是需要强大的能量支撑的。层级的跃迁,本质上就是能量的流动。为什么有的人只能冲到4或者5楼,而有的人可以一下子登顶呢?关键是携带的能量不同,关键是能量的源头不同。有的人只会从单一的源头获取,二有的人会自带充电装置自行充电,显然后者的能级更大。就像火车一样,早期的只有火车头提供整车的动力,现在的动车却不一样,每节车厢都自带动力。很明显动车可以跑得更快。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就是一次次地跃迁,当我们承认了层级的存在,认识了层级的本质,也感知到了层级思维的重要意义。也许我们会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见识就藏在层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