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就大行其道的“人际关系”,@本子 所做出的经济学角度观察。其实很多你曾司空见惯的事物的背后,都有一套经济学逻辑站立着。
-
/1/
“信用”这个词对我而言,已经蜕变成了崭新的涵义——她绝对与社会专业分工和市场经济永恒联系着。
一个国家信用意识的重视程度,决定着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程度。这不仅体现在交易效率上,也表现在法律运行成本上。至此,我们都知道了信用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发达的基础。
-
/2/
信用被定义为:“以借贷和偿还本息的特殊价值运动形式”。这就是常常说的信贷,这就是金融中的信用内涵。信用如果被放到整个金融系统进行考察,就是融资的变体。
据此,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越是在社会化低的时代,血缘、人际关系越是被珍视?
没有人能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一种不确定性总会一刹那来临,个人掌握的资源却如此有限,此时此刻,你唯一能做的大概只有用因平日的信用建立的人际关系来筹措足够的资源应付所谓的风险。
现在的社会的风险分散机制各式各样,比如:商业保险、国家救助、网络呼吁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互助共济缩小风险影响程度。
正因为它们的不断出现,正挑战者传统的血缘、人际关系,其中的真情和诚挚因素衰减了。自己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就容不得国家,家庭,集体等这种概念大行其道。
原因很简单,只因为这些传统的观念会阻碍更有效率的市场的形成。试着看看这样的情形:在一个没有养老金制度的时代,人们依靠什么来维系老年阶段的生存要件?
传统的“养儿能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总会告诉你一些你想知道的;的确,那个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化程度不高,养老金制度也不可能实行,人们只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后一代上。
这是无可厚非的,然现阶段,养老金制度能够更广泛地统筹社会资源,节省了不必要的浪费。一个人在年轻阶段,有足够的可支配资金,可以选择把那些资金放入养老基金池子。
当符合约定条件时,他能够在固定时间、地点,领取相同经额的资金货币(诸多养老金还与通货膨胀等指标进行联合浮动)。这种情势下,很多人就必定会改变自己对传统血缘、人际关系的看法。
“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口号,不就是其深刻的反映吗?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他能够通过自己以合理的方式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
如果情况还能进一步发展,试想一个人决定是否结婚,就算结婚也会考虑是否要孩子。
他会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倘若抚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付出的是20万(对未来支出依据恰当贴现率进行贴现所得);而再过20年之后,自己进入不惑之年,能够获得5万的实际收益(依据平均寿命年龄为75岁,所获收益的通过平滑指数的折算与前面的20万处于相同的比较基准)。
在这样的态势下,如果不是因为真正心理获得感情需要,理性人是会犹豫要孩子的。再恶劣点,如果上面的5万变成负数,那似乎根本不会考虑要孩子的。
现代社会真的很理性,我曾经在怀疑每个大哲们也是最厉害的经济大师,理性的让人受不了。
-
/3/
下面的讨论续上,我将要问:为什么现在的情况是社会的人际关系依然大行其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听到此话题,我总会不由衷地感到万般失落。一个国家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也就昭示着其滥物质化、财富化程度。
人际怎样建立起的?人际怎样才会得以维持?人际需要怎样才能进一步升华?这仨问题,焦点都落在俩字上——“利益”。
-
/4/
你与一个人成为朋友,第一前提是你需要他,你得有想拥有这个朋友的欲望;另一前提是你发出信号,那个人能够接受你的要求(他接受你,依然是你能给他带来他需要的某种需要)。
进一步,你们之间的各自需要能够有交集,交集愈大,你们成为朋友的概率系数就愈大,这就维持了一种均衡。
但这种均衡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均衡,将随着环境改变而走向非均衡。比如:你们中一方发现了更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个体,毫无例外,你们的纳什均衡是变得疏远,可能交集会增大,但依然抵挡不过那个能够给你们一方带来更大需要满足的个体的冲击。
因为你们中一方甚至可能是那个个体的真子集,当然最好是子集,彼此包含。
-
/5/
人际关系尽管先前已经确立,但维持也是个技术性难题。
正因为你们有对对方各自的需要,才确立不稳定的暂时人际关系,因此要长期维持这种均衡局势,你需要的是不断给对方他需要的需要。
你们之间始终处于竞争状态,谁能够占领对方市场,谁能够挖掘对方的需要,谁就是这场竞争战役中的胜出者结果是他也会去寻找新的人际关系,获得自己为被你所满足的需要。维持人际关系,犹如维持一种长期市场均衡。
都说短期均衡不太容易,但从长期来考量,均衡最终能被证实。但是在人际关系中,短期均衡很容易,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法是,真正的人际关系只能存在于短期,长期只是一种无奈的勉强。
不过,维持长期人际关系仍然是可行的。这种维持犹如企业家做企业般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环境的、主观的等等。
人际关系中的相对方一旦觉察到另一方开始疏远自己时,就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对方的需要满足已无多大意义。
这种状况下,你若需要维持这段关系,你就必须果断地作出决策,挖掘对方新的需要,能够给对方创造新的需要引导对方向你寻求需要是更优的选择。
你需要像一个企业家一样富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冒险,当然如果没能很好预测市场、引导市场,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最终剔除了他。
倘若你觉得这很冒险,可能不但没有探寻到对方的新需要、新欲望、新利益,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不敢为之,那你只需要维持与对方在以前时相同的交集,暂时能够保证你们之间的均衡。
-
/6/
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不进则退的链条中,正是如此富有紧张感,才彰显处理真正的人际关系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一般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轨道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通道。这里的前提是人有种趋向优秀的冲动情趣,否则可能是呈现螺旋式下降过程。
人际关系就是追求优秀、满足需要的链条。谁能够给你最大的满足,谁就会被纳入你的人际关系网。
这不是理性人的虚构幻象,这不是虚假的谎言,这只是简单不过的事实。
如果我们用资金作为载体来考量人际关系轨迹,那将更加清晰明了。设想如此场景:甲公司与你公司因为有利益交集10¥,如果能够与你公司达成合同,将是彼此都获得交易所产生的收益5¥。
事情还没结束,这一次我们都获得利益,产生了分工效应。
但如果你公司想以后能够长期获得这种益处,并且降低因寻找交易对手所花费的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合约执行监督成本等,理性的主体能够做的只能是达成一种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在彼此间建立诚信。
这样甲公司于你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获得的收益是6¥,较原来的5¥多了整整20%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事情接着发展,过了1年,你公司规模变大,产品规模经济凸显,成本显著降低等因素出现。
此时你需要更大的交易对手,才能避免市场分散所导致的浪费,况且以前的甲公司还是原来的规模,产品生产与你公司相对而言在缩减。
这样,你公司与甲公司因确立人际关系所获的收益相对你公司与新的适合你公司发展需要的公司确立人际关系所获得收益减少。
毋庸讳言,你公司将与甲公司疏远,至少不会更亲近。因为利益变化了,甲公司不能满足你更大的利益需要,你们之间因利益需要所共有空间不再了。
反过来,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的人际关系,难道不是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深刻镜像吗?
-
/7/
现代社会中,人愈来愈理性,但人际关系的“彼此需要论”也越来越得到证实。
你或许怀疑过:大学里同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利益需求的而绝对纯真的!
大学里,我们不讨论什么因社团活动,而需要多结交人脉,以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获得需要满足。
真心朋友,你曾经从不犹豫地说出了几个。但现在呢,还能那么不犹豫吗?
你能容忍夺取你的既得利益的个体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你与我成为朋友,只是因为我有你想要的那种需要,什么时候,你不需要那种需要了,我就会被别人取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不就言中了她的要害吗?
人缘关系存在是因为你们和而不同,但和必须要占主导,否则不构成人缘关系确立前提;其次,也非有不同不可,不同造就了新的需要,孕育着更大交集的因素。和是有共存利益,不同是不同个体。
结论:人要有竞争力,必须要差异化自己,差异化自己愈多,人缘也愈多,皆精英**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