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蒂.莫傑爾
我家鄰居的兒子喬許上了頂尖大學,大一秋假時,他把兩個月份的換洗衣物(從八月底到校後所穿過的每一件衣服)塞進三個超大行李箱,在機場付了一百五十美元的行李超重費,接著就飛回爸媽家。
喬許把臭呼呼的牛仔褲、T恤、運動衫、襪子在洗衣間堆成一座小山,然後直驅廚房
時,他媽媽張口結舌地問:「你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呀?」
「媽,」他一邊打開冰箱一邊說:「我哪有時間洗衣服呀?我一直在念書......而且我把我在希列爾猶太校園生活基金會分內的工作都做完了。」
喬許高中時父母讓他免做家事,專心做學校功課、參加課外活動,於是上了大學後,喬許認為這份協議仍然算數,只要他全心全意投入學業和宗教活動,就擁有豁免權,用不著洗衣服—喬許認定自己太有天分了,不該花時間、精力去整理襪子。
若是你免除了家中青少年做例行工作的責任(譬如洗衣服),你就是在教他工作可以分成崇高和低下兩大類。以這種扭曲的觀點來看,崇高的工作包括讀書、練習某項運動、練習某種樂器,或是幫第三世界國家移民家庭的孩子輔導課業。這類工作會讓青少年變得更有才華……從世俗的角度而言,也會讓大學的招生人員雙眼發亮。第二類工作則是平凡的日常雜事,很多青少年都認為這類工作低下、有失身分,包括隨時留意所有該做的作業並準時交出去、去運動練習時記得把裝備全帶著、廁所衛生紙剩沒幾張的時候主動換一包新的。這些工作雖然平淡無奇,有時甚至令人厭煩,卻十分重要。我們生活裡大半的光陰就是花在修補、維護各種東西上面的。當父母讓青少年自認為傑出得不該做平凡的日常工作時,便是在教養出「弱智貴族」—這些年輕人成績耀眼、自信滿滿,卻不知道衣服是怎麼洗乾淨的,也看不懂信用卡帳單。
這些王子、公主儘管學業成就出色,然而一旦踏入生命下一個階段,就麻煩大了。把衣服洗乾淨這件事原本就很重要,它也象徵了青少年在獨立過程中必須擁有的自立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能好好面對其他挑戰,譬如應付某個難搞的室友、判斷自己在什麼時候,跟誰在一起時能喝多少酒精飲料、該吃多少、該睡多少、怎麼控制支出,怎麼把工作和讀書兩件事都規畫好。
弱智貴族裡有許多人被這些枝微末節搞得不知所措。他們既要承受孤獨(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太獨特,不該配合其他人),也得忍受焦慮(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太脆弱,難以應付日常生活)。當青少年學會了怎麼做平凡的日常雜務,並真正付諸實行時,就會更沉著、更有擔當。不過除非我們這些父母抹去有價值工作和無價值工作之間的錯誤界線,否則青少年自個兒是不會費心那麼做的。
教導家中青少年做日常工作,並不嫌遲
所以呢,你家那位青春期孩子顯然不明白做日常家事的影響有多麼深遠,因為他從來沒有把垃圾拿出去丟過。請別就此放棄希望。此時了解平凡的日常工作為何崇高,對他來說還不算太遲。
我們身為父母,無法強迫青春期子女去熱愛枯燥的日常職責。不過我們身為父母,只要態度夠堅定,再運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相關知識,就能引導家中青少年去做三種重要無比的平凡工作:安排學校作業、做家事,以及打工。
用平常心看待學校作業
孩子念小學時,會愈來愈熟悉讀書、做功課這些事。以理想的情況而言,父母會在家裡落實跟學校作業有關的家規(譬如「做完功課才可以看電視」),而孩子通常毋須爸媽協助就能把功課做完。但是到了國中,學生的作業愈來愈多,必須考得好的壓力也愈來愈大,此時念書可能會被披上崇高工作的外衣。當這種情形出現時,家庭的角色便錯亂了,青少年會被要求念書、念書、念書,父母則彷彿同時兼具了苦力、守門人、和祕密警察三種角色:你說什麼?明天有西班牙文考試?你什麼時候知道要考試的?你怎麼沒早點說?我把晚飯盛在盤子裡端過來,你現在就開始準備考試。
或是:我在你書包裡翻到這個星期的作業題目,被塞在最底下。你到底知不知道週五要交一份歷史報告?你看這裡,我已經擬好作戰計畫了。我今天會載你去圖書館查資料,明天把大綱寫好給我看。星期三你要把報告草稿寫完,我們得趕在星期四之前弄好,這樣我才有時間幫你檢查一遍。
請後退一步,暫且抽身。放下盤子、放下計畫表。當你把學業看得至高無上,還認為孩子需要由你施以高壓手腕時,你就是弄錯了重點。做家庭作業的用意,不是為了用完美的分數光耀門楣。家庭作業是一種例行工作。孩子會從這種工作裡學到二次方程式,更會學到被稱為「執行功能」的認知能力(做整體規畫、安排優先順序、延後眼前的享樂、忍受挫折感)。執行功能聽起來也許不怎麼有意思,但是少了它們,我們就無法設定方向,也難以實現目標。
抗拒
抗拒無可避免隨著靈感而來,它以各種樣貌出現:無聊、挫折感、自我懷疑、怨恨、不知所措、困惑、肚子餓、口渴、疲倦、孤獨、想站起來走去別的地方、想做點別的事,或是急需學會某個吉他和弦。
正是由於這種自然而然產生的抗拒,所以光靠天分是打造不了藝術家的。做學校作業最實際的好處之一,就是學會如何戰勝抗拒,學會在最初一波的靈感、興致或興頭過了之後,仍能讓引擎繼續噗噗作響地爬上坡,而且是學著自己來。
當你拒絕變成家中青少年的家教或私人助理時,現實世界會插手幫忙。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結果不好,也是有益的。由於遲交作業或倉促寫成的報告內容鬆散又不完整,而被扣了分數,教你家孩子難過不已時,那股感受也珍貴無比。
生活會給他一套自動回饋機制,根據實際付出多少努力決定結果為何。家長督促孩子功課、干擾了自然的循環回饋方式,這種現象令學校老師感到十分無奈。當父母緊張兮兮地過度監控青少年的功課進度,或是幫孩子修改作業裡的錯誤,學生就無法了解自己付出的努力與得到的結果之間有什麼樣的微妙關係。
要是你在家中青少年剛開始抗拒時便插手,便會在無意中傳達這些訊息:
• 這份作業太難寫了(不對,這份作業不難寫,這是他第一次寫科學報告,他只是還不熟悉怎麼做而已)
• 這分量對他來說太多了(不對,分量不會太多,他的能力與智力都完全足以勝任)
• 把每一份作業都做好對他來說實在太重要了,畢竟再過一年他就要上高中,到時候那份會跟著他一輩子的成績單就要開始添上一科科的分數了,所以我們禁不起任何風險(不對,這只是一堆報告裡的其中一份而已)
當家中孩子面對做得來、卻惱人的麻煩功課時,如果我們伸出援手,無形中便是對孩子傳達了他們能力不足的訊息。
這是否代表你得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沒把作業做好?有時的確如此。不過儘管你不該幫他們安排功課進度,卻可以協助他們別再拖下去。有些青少年把作業視為乏味的折磨,但拖著不做只是讓他們陷入更慘的窘境,你可以教他們「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這句俗諺裡的智慧。還有一些青少年把功課放著不做,只是因為他們很難著手開始做功課,或是被某份工程浩大的作業嚇到了。只要主動傾聽,你便能鼓勵孩子,而不是榨乾他的力氣。你不會插手,也不會幫他們解決問題,而是以尊重的方式引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