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29岁的才子解缙被贬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原本风流倜傥,却第一次跌入低谷,站在边关古城的北城楼上,面对晴空旷野、绿树乱岗的萧瑟景象,他慨然而歌,写出了《登镇边楼》这样的千古绝唱:
陇树晴云万里秋,
思情独上镇边楼。
几年不见南来雁,
真个河州天尽头!
今天看,这里离“天尽头”远着呢,哪至于啊。即使在古代,河州在多数时候都很热闹。作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冲、茶马互市重镇、文成公主进藏的必经之路,河州素有“西部旱码头”、“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
唐朝时,大食(今沙特阿拉伯一带)、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就在河州经商、传教和定居。历经几百年,这里逐步建起了八座清真寺,围绕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即“八坊十三巷”,形成“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穆斯林街区。清朝后期,这里的清真寺增多至十几座,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八坊”。
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如今来到临夏,已不见当年的商旅络绎不绝,只有极具民族风情的老街区,静静的,居民安居乐业。
八坊十三巷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和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组成,街巷纵横,有宽些的街,也有小巷,走进去,一时分不清南北。
这里的民居大多是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的小型四合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有大有小,由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而定。院落坐北朝南的居多,正房、厢房、耳房俱全,少数富裕人家的院子里还建有偏院、车马院。
老街巷格局最早形成于清初,清真寺、大院落等建筑气势宏伟,砖雕、木刻工艺精湛。老王寺、北寺、西寺、城角寺、铁家寺等众多清真寺,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下图就是小南巷里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清真西寺,可见布局严整,设计精巧。
和许多商味儿十足的老街、古镇不同,这里有民族特色的店铺餐馆,更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充满生活气息。
手抓羊肉、河州包子、黄河鲤鱼、河沿面片……都是临夏久传的美食,在老街一角落座,品美食、看风情,闹中取静,一口盖碗茶、一个包子,就让想象回溯到了几百年前。
老街巷这些年经过修缮,簇新的砖瓦和木门,显示着好日子蒸蒸日上。但没能修旧如旧,我等游客觉得失去了些古街巷的厚重。
八坊十三巷里最堂皇的院落是大旮巷80号的“八坊民俗馆”。此院原为大公馆,是马廷勷(“西北三马”之一的马占鳌之孙)的私邸,建于1926年,至1928年,形成了四进式四合院格局的大院落。
大公馆仿北京四合院形制,有正院四座,院中套院,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正院之外,尚有后院、南院、车院、花园及库房,与正院相连。高大的围墙包围着整个建筑群,哨楼兼具军事防御功能。
大公馆建筑,融入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彩绘等众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代表了临夏地区建筑水平的极致。可惜,几经战火和人为损毁,大公馆现存建筑不足原有建筑的十分之一。
八坊十三巷的房屋建筑多种多样,清真寺、店铺、大四合院、裙楼、阁楼,堪称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从八坊十三巷往东北方向走,没多远还有一座大院落:东公馆。
东公馆是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的宅邸,1938年动工,1945年才落成,是马步青修建给眷属居住的。这座“田”字形庄院占地200多亩,正门为西洋式建筑,正院主屋为三层楼(我们去时正逢修缮),其框架由28根通天柱构成,两端是两层转角楼,东、西、南各有旧式厅堂;西北、西南是四合院,外院有观花楼、卫兵院、车马院等。
东公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189幅大小砖雕都出自名家之手,作品取材广泛,图案各具特色,大都立意新颖、造型生动、雕工细腻。
东公馆现已改成博物馆,展示临夏文化、建筑、艺术。
来过七八次甘肃,感受到的大都是山河壮阔、草地无边、沙丘起伏,或者石佛巍峨、寺院庄严,而在古老街巷里穿行、在大宅院里徜徉,还是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