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BUG还没有修改,又要加班。
今天,这个变更还没有确认,又要加班。
今天,这个文档还没有写好,又要加班。
... ...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状况,每天忙忙碌碌,却永远也做不完事情。
工作中,总是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处理,前面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又来一个。做着新的事情,又时时想起前面那个还未完成的任务。总是生怕遗忘,总是被任务催着走,总是无法安心思考。
针对这种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上世纪就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比已完成工作的记忆多很多。这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彩格尼克效应。未完成的工作很多,就会占领我们的大脑空间,无法释放,无法专注思考。
我们发现,清单能有效的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外包的模式,把需要注意的事情外包出去,让大脑集中精力做判断。每天多出一点空间,久而久之,不断地叠加,效果是无穷的。就像这个公式这样。同时清单更是我们下一步要处理什么事情的导航地图,因为里面有我们事情程度的判断。
实际上,我们经常也有列一张清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清单越来越长,一看头就大,丝毫没能提升效率。要利用好清单,我们需注意这些事项。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事务都要写入清单中。虽然有些书本上也有建议把想到的都写进去,后面划掉也能有满满的成就感。但实际上有些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发太多的时间。首先,有这样一类事情,它需要投入的时间很短,我们把它称为秒事秒结。这类事情搞定它本来就不需要发太多精力,立马就能搞定,当然就更不需要发额外的时间写入清单。当然,这个习惯得我们去坚持做,因为人生来就会有偷懒和待在舒适区的本能,或者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常常被遗忘、被拖延。
另外,有些事情本来就不应该是我们清单中当下需要关注的事务。我们可以借助“断舍离”这个概念来识别。它的核心思想:以自己为中心,关注当下。其中,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也就是以以自己为中心,关注当下这个思想做来指导日常生活的行为,比如双11的各种买买买,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而仅仅是打折,或者是大家买,我们也买。这不符合“以自己为中心”的观点,从而下一次双11要谨慎剁手,从源头断掉这类打折的非必需品。又如,日常房间的整理,这件衣服舍不得丢,那个东西可能也有用,但实际上却从来没有用过,这就不符合“关注当下”的思想,所以丢弃,给自己腾出更多的空间。离这是断和舍后的一种境界。应用到工作中,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关注当下。正如一个用户不需要的功能,我们发太多时间去开发、测试,都是没有价值的。这类事项,就不应该是我们清单的覆盖范围。
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计入我们清单的事项,需要注意这几点比较关键。
第一,具体化。所有的事项都应该是一件可执行的具体事件,比如你写两个字看书,鬼知道要看什么书呢,看哪个章节呢。
第二,设定期限。这是我们感知时间流逝,避免拖延的一个良好方法。李笑来在把时间当朋友中,提到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就是时间账本,记录每天我们做事情的时间开销,明确我们的时间到底是花费到了哪些地方,同时又可以反过来,验证我们计划的合理性,从而不断制作优化时间预算。
第三,分类处理。这个很关键,可以结合时间四象限,利用4D原则对清单的事项进行分类,区分并标识哪些是立即要做的,哪些是可以推迟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哪些是可以委外或者授权的。
第四,自我奖励,工作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过程保持动力,无论是划去清单上某个事项时收获的成就感,还是给自己设定一些其他小奖励,都是一种保持激情的方法。
第五,定期更新。不论前面的清单是否都已完成,都需要定期进行重新规划整理,防止清单又臭又长,同时我们还可以更专注于最新的清单即可。
我们发现,清单就是我们需要记忆的一个储存器。研究表明,一个成人的精力基本上只能集中15~25分钟,如果我们任由彩格尼克效应来干扰我们,这个时间就更大打折扣,也许只有一两分钟。所以我们关键是要拿起笔,当然也可以手机APP,开始用清单,帮我们分担记忆,提升思考。一天高效一点点,前面的那个转角,你就能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