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着我的眼睛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听过无数遍,其中的道理也不言而喻,但只是停留在“知”这个层面,距离“识”还有相当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个人认为,“知”和“识”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层级。如果说“知”是理性层面,或者头脑层面的话,那么“识”就是心理层面,或者行为层面。
学过心理或者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我看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几个字时,我仅仅停留在“认识这几个字”的层面,内心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我没有把它与自己过往的经历、经验结合起来,更没有做过过多的思考,或者说这几个字对我来说,只是个看不懂“说明书”。
此时此刻,坐在去济南的火车上,看李克富老师中级研修班第三次学习内容———心理状态的识别,再次看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几个字时,内心不但开始反映,而且还产生了把这种“反应”记录下来的冲动和行动。
这就不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是进入“识”这个层面,我开始对自己看到的“说明书”进行解释,当然这只是我的解释,因为加入了我自己的理解。理解不同,解释自然不同。
那,此时此刻,我是如何“识”的呢?我会从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第一、眼睛出卖了我的“不自信”
以前照相的时候,我的笑容是装出来、挤出来、摆出来的,面部肌肉是死板的、僵硬的、皮笑肉不笑的,所以,坚持不了几秒钟,我就得摘掉面具重新龇牙咧嘴一番。
如果拍照的是个慢性子或者完美主义者,我内心的状态用“跌宕起伏”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好在此时此刻没人在我旁边架台摄像机,更没人架一台脑波仪,否则,我估计自己这辈子都不敢照相了。因为,眼睛出卖了我的不自信!
第二、与爱人体验三分钟对视
学习心理学之后,我开始从"知”走向“识”,一次次在课堂里互动、体验、训练,内心开始强大,眼神开始坚定,眼里不但有了光,眼神里还有了爱、感动和慈悲。于是,我便想在身边的爱人身上验证,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来疗愈和修复我们的关系。
某日黄昏,假借完成作业为名,请爱人配合体验三分钟对视。当我眼含热泪感激涕零地看着他时,却根本捕捉不到他的眼睛,他或左躲右闪或紧闭双眼,一眼都没有看我。但在他六神无主、躲躲闪闪、手足无措中,我看到了满满当当的爱和青涩得难以启齿的情。至此,我们的关系有了“心”的突破。
第三、自信从镜子练习开始
课堂里生活中,因我对这方面的过度关注,所以,我经常会遇到眼神游离、飘忽不定的人。每每此时,好为人师的我总会忍不住提醒TA,回家多做镜子练习,即对着镜子练练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眼睛有了定力,才能在说话时让对方看着我的眼睛!因为,我不可能要求对方说“看着我的眼睛”———这样真的不礼貌。
那,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都学过物理学,知道“光路的可逆性”这一光学原理:我能看到你的眼睛,你就能够看到我的眼睛。那么,我要想让你看到我的眼睛,我只需要看着你的眼睛就够了!
看着对方的眼睛问话,TA就不会撒谎。比如看着孩子的眼睛,孩子就不敢撒谎,同样,妻子或者丈夫干了坏事,很多人就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心中有鬼。
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相当于把对方置于你的视野下:他在明处,你在暗处。此时此刻,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始终处于主动。
人生贵在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