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想解决一个问题:新的一年开始了,如何通过养成好习惯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我们都知道好习惯的价值,比如好习惯就想自动装置一样可以让我们毫不费力地做好事情,但难点在于养成好习惯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常有的经历是,雄心勃勃地开始一个好行为最后却草草收尾。为什么改变会如此困难呢?
这就需要另外一本书做一个支撑,书名叫《瞬变》。《瞬变》一书指出:我们的改变涉及三部分内容,包括大象、骑象人和路径。其中大象就是我们的感性部分,骑象人是理性部分,路径是指环境的影响。当一个人要改变时,要注意为骑象人指明方向,即改变什么、改变到什么状态;调动大象的情绪,即缩小改变幅度减少大象的担忧等;要营造支撑改变的良好环境以减少干扰。通过《瞬变》的关联性阅读就会发现,《微习惯》是针对“大象”的策略,即通过缩小改变幅度,减少我们的担忧,进而更容易养成好习惯。
那么为什么缩小改变幅度,就容易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了呢?“微习惯”的定义足以解释这个问题,当习惯微小到做起来毫不费力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采取行动,而行动带来的是进一步的行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书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要求自己每天写50个字,但很多时候只要写下50个字,往往情不自禁地写下1000-2000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人总是想补全的心理规律密切相关,比如即使是3岁大的孩子,当看到黑板上有一个有缺口的正方形,即使没人教这个孩子,他也会去补上那个缺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迷上填字游戏的原因。由此可见,能启动行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遇到事情与其犹豫不决不如象柳井正在《经营者养成笔记》上述说的那样,立刻做、马上做、直到做好为止!
一个人要看完一本书之后真正采取行动,前提是他确信书中的内容为正确又对自己意义重大才行。所以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微习惯》的原理部分。
第一,习惯的养成在于重复和回报。我们知道,习惯是重复某种行为的结果,但重复有时候是吃力的,就像要每次举起一块大石头一样,消耗的不仅仅是力气还有心理能量。让行动能够继续的一种方式就会每一次行动都有带来良好感觉的回报,比如孩子每一次举手回答,老师都给予表扬。实际上,回报也分两种,来自内在的成就感以及来自外在的激励。动因理论表明,内在的激励更加持久有效。微习惯带来的回报是更多来自内在的,而且是即刻反馈的回报。当习惯变得微小,我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个完成的感觉就是回报。举个例子,为什么人们爱嗑瓜子,不仅仅是瓜子美味,是因为瓜子很小,打开一颗立即可以享受一点美味,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微习惯就象嗑瓜子一样,一旦开始很大程度上会形成回报的良性循环。
第二,动力与意志力对习惯的影响。书中表明,我们平时常常使用激发动力的方式是无效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给出了论证,“动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已经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事实了。”因此,意志力成了最后的选择,但是意志力是一个易耗品,我们的策略只能是,要么最意志力强的时候行动,比如很多人习惯早起来做重要的事情;要么将要采取的行动缩小,即使用微习惯策略。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证明了一件事:用微习惯策略养成好习惯是一件正确的事,值得全情投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书中第六章给出了八个步骤,号称能够让你“彻底改变”!
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急不可耐做了一个尝试,即设计“美好一天”的微习惯。
具体如下:
第一步:选择。我选择:正念、做事、沟通、写作四件事作为自己的习惯,“微小”之后变为:正念一次、做成一事、联系一人、写作50字。
第二步:意义。明确这四个习惯的意义是什么。
* 正念一次——在正念中践行心学;
* 做成一事——在深度工作中获得成果;
* 联系一人——构建关键人脉;
* 写作50字——掌握核心技能。
第三步:日程。已经把这四项放入每天都用的日事清管理软件中,具体位置是右上角的习惯养成象限。
第四步:奖励。做成一项给予一些有趣的小激励,比如:喝杯好茶、吃点果品、抱抱孩子、买个礼品等。
第五步:记录。所有微习惯在日事清中每天都有记录养成情况,方便追踪。也会列出一周成果矩阵加以记录。
第六步:超越。记录超额完成数,激励更多超额。
第七步:期望。短期内不做过高期望,自己舒服,养成习惯。
第八步:标志。看过一段时间能否达到书上所叙述的标准:没有抵触情绪、身份认同、无需考虑、不再担心、常态化。
到今天这四个微习惯已经坚持20多天,我的最大感触就是只要有一个小小的行动,我们对周遭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会产生一些改变,而这是变得越来越好的重要契机。从我个人而言仅此一项,阅读《微习惯》已经是超值了。有同样问题的朋友,不妨可以试试打开“微习惯”的这扇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