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简书自动发送的消息,提示我已加入简书五周年,这份问候就像来自一位阔别已久的朋友。
五年前的今天,我在简书注册,我记得很清楚,心里有个声音在说:我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会一直坚持下去吗?会遇到什么样故事?五年过去了,我写下的83万字已化作前尘往事。不管怎样,我依然感谢五年之中给我过鼓励和帮助的朋友,虽然所有的人都已走散。
我没有离开,但已没有了写文的热情,好在写作已成为了习惯。每个月总会写一两篇,有时候读完一本好书之后,就会写篇书评,或者留点读书笔记。现在我懈怠了很多,写文的时候信口开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遣词造句十分凌乱。久而久之,我的文字功力其实是在走下坡路的。
自从换了手机后,不知道为什么无法下载简书。我只能用电脑登录简书,偶尔我也会点开几位以前朋友的简书看看他们在写什么,有人在一直坚持,有人已消失好久,有人偶尔有更新。在今天的时代,文字作品受到短视频的冲击,已然是在逐渐衰落。虽然我也对简书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它已经成了我心灵的故乡,希望它可以一直存在。
从去年冬天开始,我一直在听鲁豫的一档播客,我钦佩鲁豫的才华与清醒,也喜欢她采访过的每一位女性,她们之中有翻译家、导演、作家、演员、诗人、律师、脱口秀演员。之前,我不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讨论女性主义似乎像个笑话。我只是认为一个女人只要够善良,够努力,够真诚,就会活出她该有的尊严,获得她该有的一切。但是其实呢?或许就连我自己的认知都带有偏见的。
我是一个配得感极差的人,我常常在反思自己,却总忘了肯定自己,鼓励自己。比如,我认为我需要经过许多年的磨炼,读过图书馆里至少一半的书,然后才有资格有自己的译作;比如,每次要接一个翻译校对的任务,我只有起早贪黑,拼尽全力,才有资格配得上那点稿费;比如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就必须要做到最好,否则,这些我都不配。甚至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我配吗?
之前,我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我都会开心好久。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日思夜想好几天,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为此没完没了地精神内耗。我的状态像极了最近爆火的脱口秀演员“小帕”,她在台上笑着讲出自己的过往,可我知道她笑中带泪。
也许是精神内耗到了极点,也许是播客里那些女性的声音让我觉醒了,在五月份的一天,我对自己说:尽力就好,问心无愧就好,至于结果, I DON'T CARE,谁都不是完美的。那天,我把简书的名字换成了岩中树,我希望自己内心仅存的那一点梦想就像一棵小小的树苗在一块岩石里成长,坚强、无畏,不屈。
今年我遇到一本好书《FRIENDSHIP》,我很想把它译出来,介绍给了两家出版社,都没有回音。为什么要译这本书,是因为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我想知道朋友到底算什么?
某一次见面,我忽然感觉到相识了12年的好朋友终于究是有些疏远了,虽然没有任何矛盾,但是人都是很敏感的,尤其是人际交往的时候,冷暖自知,当然傻子或者被执念蒙蔽了的人除外。起初我难过,可是我也很自然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感谢朋友曾经像姐姐一样教会我生活之道,在最我迷茫的时刻给扶我一把,永远难忘我们一起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刻。可是朋友总是这样,总有一天是要离开的。
春天的时候,我关掉了朋友圈,回到一个人的世界。当我关掉朋友圈后,我发现世界都变得安静了,别人的世界与我何干,自己默默生活就好。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重回本性做一个i人,不喜欢社交,躲进孤独里,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我一直很想尝试翻译小说,但是今年在AI 的冲击下,翻译的机会锐减,我开始在各个平台来回穿梭,寻找实译的机会。经过几个月努力,有过的试译失败,有的发去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只招募有文学翻译经验的译者,还有的稿酬太低,让我感受不到任何尊重,另外有出版社明确告诉我译著可以出,但是稿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付,这样的合作风险极大。最近刚递交了一份女性小说试译稿,意外受到编辑老师一句回复:谢谢你的认真,请等待我们的评估结果。现在,我也没有太多期待了,十有八九试译又会失败,随它去吧。
我想对自己说的是:没关系,每一步都值得。
我最近读过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刘子超的《血与蜜之地》,李娟的文字干干净净,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会写出这么动人的文章。刘子超的文字有深度,有力量,都是我所仰望的。
今天看到一句话:用更大的世界来稀释眼前的痛苦,我们不都是在无奈中不断前行吗?当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就会知道眼前的焦虑、痛苦根本都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