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喜欢热闹,常邀请同学朋友一起聊天、郊游、吃饭、喝茶。中年以后,上老下小,忙于工作,渐渐与朋友疏远了许多。与同事的来往介于低头不见抬头见。心中惦记一个名人的忠告,办公室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在儿女结婚设宴时,忽然想起那些多年没有来往的朋友同学,在有限的时间内,通知他们,言语中的放低,心里始终有丝丝的惭愧,大有用着人靠前,用不着人靠后的内疚。于是,热情地表示感谢他们的光临。后来,与好友谈及自己的感受,他们有同样的心理,方觉有点平衡和正常。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距家比较远,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开始还和关系特好的发小有通信,写着问候和思念,写着写着,就没有可以说的话了,于是,信越写越短,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接着,各自谈恋爱、结婚、生子,恍然就是几年、十年、二十年。小学毕业四十年后,给班主任老师过寿,努力了一个月,才联系上了多半同学,寿宴结束后,各回东西,一晃又过去十年了,彼此来往联系的同学甚少。
有一智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家人说,我的朋友比较多,这话是相对的。与姊妹们相比,我的朋友就是多,与过去相比,自己的朋友已经少之又少。特别是退休后,与几个好友也不太来往。微信问候一声,回与不回,都不像曾经那样在乎。无事读些书,写些字,不去打扰人家,正像自己,不喜欢别人打扰。也慢慢从各种圈子里退出来,真遇到不可推的饭局,也不再过去般热心热情。在不可避免的场合,尽量不张扬、不喧嚣、不刷存在感。
有位同龄文友,性格开朗,活泼,很受大家吹捧,特别受男同志欢迎。有人为了打压她,就说其怪话、坏话,并鼓动身边的女文友疏远她。鼓动到自己时,笑着说,人各有志,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活自己。她爱出风头,证明人家有资本、有实力、有想法。与自己相处四十多年的朋友,家庭有了变故,身体出了问题,性格变得古怪,与谁都不能共处。开始同情她,帮她做家务,做她爱吃的饭菜。在多次外出时,感觉其身体恢复正常,但就是不想做事,尤其不想做饭,指挥老公做这做那,像阔太太般享受他人的伺候。由于有事,不再一同外出,渐渐地发现,她什么都能干了。还有位朋友,远在他乡,多年不联系,忽有一天造访。想起她离开前后,自己正进修,每天早晚陪她复习考研,给她做饭、洗衣服、打理房间卫生。后来,又用自己的钱,把几箱子书,成捆绑好,从邮局寄出去。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无法联系上她。现在,她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有些无法接受。但听到她没了丈夫,自己又被骗一百多万,儿子不理她,把她的所有收入控制住还债,自己倒有些可怜她,看着发来的照片,双颊下垂,眼袋严重,内心的怜悯程度又开始升温。她买不起眼霜,又担心自己站在课堂上又老又丑的形象,把学生吓着了,反复说出这样的话,能不叫人难受啊。人啊,谁没经历过磨难,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自己最艰难的时候,朋友都哪里去了。丈夫做生意没有本钱,没有周转金,连亲戚都不帮忙,如今,生活有了转变,日子有了起色,身体年龄也再折腾不起了,时间精力也不须帮助他人,对他人的苦楚、困难也只能有心无力了。
年龄在变化,圈子也在变化。朋友间的三观更有变化,活好自己,不必融进他人的生活当中,悄悄退出他人的生活,是最体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