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个半生不熟的朋友,跑到我面前,激动地说,你的家乡出名了,出了一个网红叫丁真。
搞得我一头雾水,丁真明明是理塘人,我是理县人。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地方,为什么会扯到一起呢?
细究原因,原来很多人把四川的两个少数民族地区甘孜和阿坝等同于一个地方。这两个地方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地处四川西部,有着近乎相同的地理风貌,民俗文化,就连说话的口音都非常相似。对于多数不太了解这两个地方的人,都认为这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叫甘孜阿坝。
理塘县隶属甘孜州,理县隶属阿坝州,只是多一个“塘”,少一个“塘”的区别,这位朋友搞错也在所难免。
这次到甘孜州出差,目的地就是理塘。
出成都,向南到达雅安,再一路向西,穿过二郎山遂道就来到甘孜州地界。
二郎山,如同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更是文化与风貌的交汇点,将四川巧妙地切割成截然不同的两张画面。
山这边是平原,山那边是高原;山这边是汉区,山那边是藏区。
四川盆地地势平坦,江河纵横,水土丰饶。广袤的田野上,绿色的的菜地生机盎然,油菜开出金黄的花朵随风摇曳,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村庄点缀其间,房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透露着一种宁静而温馨的农耕生活气息。
越过二郎山,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青藏高原的辽阔与苍茫扑面而来,雪山连绵,冰川高耸,雄伟而壮观。这里的天空更加高远,云朵更加洁白,空气更加清新,金色的阳光洒向人间。一片广袤的高原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1、月亮弯弯,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
去理塘必须经过康定,康定是甘孜州的首府,是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
我跟康定有一些渊源,18岁那年,在四川民族学院(原来叫康定师专)读过一年少数民族预科班。走出校园后,去西藏打拼,康定也是必经之地,这次去理塘也不例外,每次途经此地,都会选择在康定住一晚。
康定,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一首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广为人知。
《康定情歌》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曾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斩获银质奖章,入选美国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歌曲”,并在太空播放。
此外,这首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十首民歌之一,并被不少国家选入教材。
关于《康定情歌》的创作背景,有多个美好的传说。
其中一个传说是关于康定城中的一位美丽姑娘朵洛,她以卖松光为生,每天吸引了无数康定男人争相观赏。歌曲中的姑娘形象就是以朵洛为原型。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原作者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位康定籍的女友相恋,两人结伴到康定跑马山游玩时,李依若编了这首《跑马歌》唱给女友听,后来演变成了《康定情歌》。
还有人说,是康定北关外雅拉沟一带农牧民原创的一首民歌,属于“溜溜调”,后由他人填词而流传。
不管是哪个版本,歌曲的主题都是爱情。
不免让人追问这座城市,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有一个武断的判断,圣洁的高原为歌曲提供了纯净、神圣的背景和灵感。同时,藏族文化中的纯洁、真挚和虔诚特质,与歌曲中表达的爱情观念相契合。
歌曲中的歌词直白热情,直抒胸臆,述说对心上人的情感,好像高原上晴空万里的天气,火辣滚烫,毫无遮掩。共同构成了康定情歌的独特魅力。
耳边响起这首动听的曲子: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
当晚住在康定新城的酒店,恰逢农历初七晴天的夜晚,推开窗,仰头望向天空,月亮弯弯,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
2、圣洁壮美的甘孜雪山
第二天一早,驱车前往理塘。
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车子缓缓驶出康定城,随着车辆驶向一座山脊,海拔渐高,从远处眺望能看到号称“蜀山之王”的贡嘎雪山。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脉的北部,由于地壳板块的移动和相互挤压、隆起下陷,形成了众多的高山和深壑,尤其是密集了许多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超高山。因此在别处难得一见的雪山,在这里却随处可见。
当天放晴,雪山撩开神秘的云幔,在瓦蓝瓦蓝的碧空衬托下,雪山的峰顶分外耀眼,如刀削斧劈。
棱角鲜明的轮廓,挺拔孤傲的神态,使人不得不敬畏,不得不惊叹!
难怪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雪域的藏民们,赋予了雪山无限的崇敬,他们敬若神明地供奉着每一座雪山,转山、拜山,倾注了自己毕生信奉的宗教情怀。
藏民族原始的自然崇拜,暗合着维护生态平衡,人与大自然共生共荣的朴素道理。
甘孜丰富的雪山资源,堪称是近距离欣赏雪山的绝佳之地。
甘孜的雪山,是大自然最雄伟的杰作,它们静静地屹立在天地之间,散发着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气息。
这些雪山,每一座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气质。有的山峰高耸入云,尖锐而挺拔,仿佛一把利剑直刺苍穹;有的则山势平缓,峰峦叠嶂,犹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卷。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山的峰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同镶嵌在蓝天中的一颗颗明珠。
当车辆离雪山越近时,更能感受到它们那种威严而神秘的气息,它洁白无瑕。向前的每一步都仿佛在向雪山致敬,那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甘孜的雪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们代表着坚韧与不屈,代表着甘孜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每一次仰望雪山,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与敬畏,也让人更加珍惜这片圣洁壮美的土地。
3、天空之城理塘
从康定出发,驱车6小时后登上天空之城——理塘。
这里素有“世界高城”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这次出差的工作是资产评估,打开委托单位提供的土地证,地址栏记载着“理塘县高城镇格聂西路”,土地证中记载的“高城镇”便是县城所在地,真是名副其实,这里的海拔4000多米。
办完公事,在县城里溜达一圈。
皑皑雪山之间,高原小城宛如嵌在雪域之巅的一颗珍贵玛瑙,浪漫而又传奇,以至于三百多年前,颇具传奇色彩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自己的情诗中如此写道:“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到理塘转一转,就飞回。”表达着对理塘的向往。
蓝天白云下,街巷藏族风情浓厚,行人步履从容,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漫步其中,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缓慢,仿佛与世无争,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方式。
想起丁真的画面,他拥有原生态的肤色、纯真的笑容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一种纯净、美好的感觉。
丁真走红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实、淳朴生活的向往。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们感到疲惫不堪,而丁真所展现出的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回归自然、追求真实的渴望。
再深想一步,应该是距离和文化的差异使然。距离越远,文化差异越大,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离得太近反而会忽略了,甚至看不到它的价值。而距离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使人们更珍视异域文化的价值。
在大家都被短视频格式化的今天,丁真恰好充当了这样一个媒介,通过短视频把异域风情和他纯真的外表带给大家。
4、康巴的前世今生
路过一家藏饰品商店,店内播放着《康巴汉子》,店主悠闲地坐在柜台前,身体伴随节奏晃动,口中跟着音乐吟唱,脸上写满自豪的表情。
喔 ....
我心中的康巴汉子哟
额头上写满
祖先的故事
云彩托起欢笑 托起欢笑
胸膛是野心
和爱的草原
任随女人恨我
自由飞翔
血管里响着
马蹄的声音
眼里是圣洁 的太阳
……
歌曲的原唱叫亚东,正是出生在甘孜德格的一个康巴汉子。歌曲带着浓浓的藏区康巴特色,激起我对康巴文化的了解。
追溯起来,藏族起源于雪域高原,具体地点就是现在的西藏山南的乃东县。在人类的部落时代演化为色、木、东、董四个主要的姓氏,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冀、下多康六岗三个地域概念。藏语则逐渐分化为卫藏、康巴、安多等三大语言体系。
董氏部落在迁徙中,进入长江黄河上游,生活在金沙江、澜沧江、岷江、大渡河等流域。演化为今天的康巴和安多藏族支系。康巴则占据了以现在甘孜为核心的地区。
在藏区有个说法: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卫藏地区的宗教最为兴盛,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最为崇高;安多藏区草原广布,盛产良马烈驹;康巴藏区男子剽悍英俊,女子妩媚柔美。
藏区还有句话:康巴汉子剽悍得令人震撼,康巴女子美丽得令人心悸。
都说康巴汉子走过来像一座山,康巴的妇女走过来就像一堆银。形象地说明了康巴汉子的强壮和康巴地区的富庶。
而且康巴对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贡献巨大,不断地给藏文化注入活力。藏族的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就诞生在这里,而这里的经院、寺庙更是沉淀了很多民族的瑰宝。
康巴文化产生的地域,正好位于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汉藏交汇的地区。
从很早以前的茶马互市起,康巴就充当了藏汉之间“二传手”的角色。你来我往,汉藏两个民族在此交锋、相互磨合、交流、影响以至相互融合,由此造就了多元的文化特征。
他们是汉藏交融的产物,他们的眼界开阔,在保持自己本民族特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他们既保持了藏民族粗犷、开朗的个性,又吸纳了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细腻的生活习俗以及现代经商意识,由此使康巴成了藏族中的佼佼者。
康巴人的优秀品质,也成为不少人的理想人格形象。
5、结尾
旅程总是匆匆短暂,即使再短暂,也会触景生情。
回成都的路上,头脑里总把一个词语“香巴拉”与甘孜做联系,但对这个词的理解又很模糊,于是打开手机查询。
香巴拉(Shambhala)是藏语的音译,通常被描绘为一个理想的、和平的、神圣的、净土般的存在。香巴拉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寓言,一个传说,一个理想,甚至是一个象征。
耳边回荡着一首小调: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它的名字叫香巴拉……”
再见,甘孜,我心中的香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