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成祖朱棣,他的铁血统治以及传位给朱高炽的真正原因

明朝,中国历史上王朝的一个标杆。

它始于真正底层出身的太祖朱元璋,是真正的逆袭成皇。

终明一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被后世人们称为得位最正的王朝,没有之一。

今天讲讲大明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那些事儿。

从靖难开始到朱棣病死,期间共26年的时间,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传奇阶段。

历史上第一个在和平年代以地方藩王身份造反并成功夺取皇位的人

纵观历史,地方藩王造反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成功的屈指可数。

而和平年代发动政变的也太多太多,但是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没有离开都城这个权力中心。

而朱棣两者全占了,他是早在洪武年间就被封为燕王,被派往北京就藩守边的。

这就代表着无论皇帝对你做了什么事情,你作为臣子来说,不管是勤王或者是清君侧,你都是在造反,注定在一开始就得不到任何帮助。

而作为皇帝的朱允炆呢?

大明南七北六共计十三省,就算少了他朱棣一个河北又如何?从综合实力上看,当时的朱允炆可以说是甩朱棣几十条街。

可为什么后来朱允炆还会输了呢?

其实这就跟他的出身还有后续的一系列骚操作有关。

1.朱允炆属于皇太孙即位。

他原本是太子朱标的嫡次子,在长子和太子朱标相继过世之后,当时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认为他是个好学上进,又怀有仁慈之心的好孩子,所以才选择隔代传位,让他以皇太孙的身份登基称帝。

此举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他的身份,因为当时朱元璋除了早就夭折的和已经过世的,大大小小十多个儿子在呢,结果这些儿子们一个个都没有得到皇位,却被一个后辈侄子给抢先了?

这老头明显就是在偏心嘛。当时所有藩王都是这么个想法,有想法自然就有行动,那么藩王造反就不可避免。

2.朱允炆裁撤锦衣卫。

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彰显他的仁德之风,大肆修改他爷爷留下来的他认为所谓的苛政、暴政。这其中就包括了裁撤锦衣卫。

锦衣卫在朱元璋手中建立,职责大家都知道,就是皇帝的一双眼睛,为皇帝监视百官以及万民,虽说有权力过大的嫌疑,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关键要看怎么去用。

而朱允炆裁撤锦衣卫就是听从了齐泰和黄子澄的怂恿。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齐泰和黄子澄都是儒家之人,打小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洪武年间不受待见,好不容易等到了朱允炆这么个二傻子,自然肯定就要大肆宣传儒家思想的好处了。并且极力主张用儒家思想治国,提倡人治,并反对洪武年间的严刑峻法。

就这样,他们以锦衣卫有干天和,不人道为由,让朱允炆裁撤了锦衣卫,使得朱允炆彻底的成了一个瞎子,权力又回到了他们臣子手中。

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他们说什么皇帝就信什么,就是什么,最终他们以臣权对抗皇权,架空皇帝,独霸朝纲。

3.朱允炆强势削藩。

这又是听那俩蠢货的建议。

他们认为,朱元璋在位期间把功臣里里外外屠了个遍,严重地削弱了中央机构统治地方的权力,他们怕地方藩王因权势过大而造反。

但是他们的骚操作真的刷新人们的三观。

朱允炆先是解除了内地诸如湘王一类的没有兵权的藩王,却把燕王宁王等常年征战手握兵权的藩王放到最后,这不就是给了他们时间缓冲,让他们有机会造反嘛。

并且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猪队友,方孝儒。

因为当时朱棣仅有的三个儿子都在南京城当质子,朱允炆不但没有处置他们,竟然听从方孝儒的建议,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在这个削藩的节骨眼上把人家的儿子放了,这就等于是明着说了,你造反吧,我把你儿子送回来帮你。

恐怕朱棣做梦都要笑醒。

正是有了这些原因,朱棣才能以北平一地起身造反,最终逆袭夺得皇位,其中运气成分实在是太大,但凡他碰到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的皇帝都不可能成功。

朕就是诛你十族又何妨?

朱棣在靖难成功之后,直接就是不承认朱允炆这个皇帝,把当时说成洪武三十五年,自己是在父亲朱元璋手里继承的皇位,打算从根本上意图抹除这个侄子的存在。

这一幕,或许糊弄的了普通百姓,但是那些建文旧臣都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其中当属方孝儒这个建文时期的红人莫属。

他是死硬派,从头到尾都是批判朱棣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而朱棣为了大局着想,忍了他,就说让他写个传位诏书吧,不写就威胁他要诛九族。

方孝儒大义凛然,诛吧,就是诛十族都不写。

好,没说的,这老头骨头硬。

于是朱棣下令诛方孝儒十族。

粗略一看,这不就是暴君的体现吗?

实际上,这正是体现了朱棣的高明之处,这个人精将计就计,利用方孝儒又清理了一波不听话的人。

成王败寇

自古以来作为失败者都是没有话语权的,但是也难免有些失败者因为自身势力过于庞大会导致胜利者不好处理他们。

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北朝隋唐时期。

在那个门阀林立,一家一姓可换天下的年代,造反简直就是稀松平常的事。

但是成功夺权之后那些皇帝会发现,被他们弄下台的那些皇族们,个顶个的跟自己一样都是顶级门阀,甚至扯过来扯过去发现竟然还有姻亲关系。

所以那时候的普遍现象就是,改朝换代可以,清算前朝皇帝的嫡系后裔可以,但是整个门阀你动不了,不能动也不敢动。

就连李世民都不得不放过太子李建成的旧臣魏征,并且还要重用他,还吹出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佳话。

而朱棣这里就更明显了,他侄子做皇帝四年时间,朝中的文官们大多都是支持朱允炆的。

虽然他朱棣靖难成功,可手底下的人大多都是武将啊,除了一个朱高炽和姚广孝之外其余的不堪大用,毕竟,治理江山还是得文人上啊。

所以朱棣才以方孝儒这个头号铁杆为典型,逼迫他就范。

成功了,那些建文旧臣就自然而然的全心归附了,失败了也没关系,找机会弄死就是了。

而这个猪队友方孝儒不仅坑死了皇帝,还因为他的一句诛十族都不怕,彻底的把那些文臣推向了朱棣的屠刀之下。

原因很简单,朱棣正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处理他们呢,这一句诛十族正好给了他提醒。

历史上只有诛九族,也就是这个人上四代下四代的直系血脉,乍一看挺吓人,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上面四代能有两代留存就不错了,下面呢,你就算生的快也就三代,加一起,凑成二十个人都很了不起了。

而聪明的朱棣在这个基础上把方孝儒的门生旧故,同志好友全都算在一起,整成第十族,全给咔嚓了。

这第十族里面最多的,正是朱棣费劲心思挑挑拣拣又最不好处理的建文旧臣们。

你说他方孝儒是不是把所有人都坑了?

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不顾亲人的性命,不顾好友同僚的性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不就是学儒学成了傻子了嘛。

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单纯的纸面意思也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具体分析原因,这样才能得到结果。

郑和下西洋

后来的朱棣稳定了朝堂以后,他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又开始跳起来了。

他是以武出身,打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你要他做皇帝天天听那些臣子们絮絮叨叨,不好意思,他办不到。

而这时候北方蒙元的残余势力也在边境虎视眈眈,意图南下劫掠。

这正好就中了朱棣下怀。

永乐二年,朱棣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之后,朱高炽就慢慢的开始行监国之权,朱棣就带着自己的二儿子三儿子北上揍蒙古人去了。

这才有了后来的永乐大皇帝五征漠北的事迹。

但是细细发现,这里面不对劲。

古时候打仗其实就是堆人堆粮食,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恐怕连行军都成问题。

人好说,当时还是不缺人的。

粮食呢?不好意思,经过朱棣靖难这么霍霍下来,还真没有多的。

要知道,朱棣一上台,他没有实行什么新的政策,只是把他老爹朱元璋留下的那一套又重新用了起来而已。

而朱元璋治下的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减免农民的赋税和禁海。

这同时也造成了一个弊端,国家在减免农民赋税的同时又禁止海运,在没有其他开源的情况下就一个字,穷!

所以才有了洪武年间的官员饭都吃不饱的说法,因为国家实在是没这么多钱发工资了,索性干脆全部降薪了事。

但是随着朱允炆的上台,这种现象又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那段时间里,沿海的官员们明知道大明禁海,可他们却一个个地成群结队,把大明的特产以走私的方式运往东南亚各地,所赚取的利润甚至能达到数十倍以上。

敏锐的朱棣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迫于压力,他不能开海禁,因为那是他爹朱元璋定下的祖训,他没法违背。

所以,朱棣就想了一个办法,找了一个信得过的人,让他组成船队,并到处散播建文帝朱允炆逃亡海外的谣言,待得这些谣言散播出去以后,自己这边再令人出海,表面上说是扬我大明国威,私底下给了那些大臣一个我朱棣誓要诛杀建文哪怕追到天涯海角的错觉,把矛盾从开海禁这个话题上彻底转移。

实际呢,所有人都喝了他朱棣的洗脚水,他派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目的就是去赚钱的,给他赚军费去的。

要不然,郑和为什么前前后后下西洋达七次之多,规模还一次比一次大,并且一次航行就是两百条船加两万多人,你以为你是杨广吗?钱多烧的?更可况朱棣还是个穷鬼!

当然,这一次两次大家都看不出来,后面次数多了总有聪明人能想到这其中的关键的,但是他们也不好点破,因为谁都在这么干,毕竟利润太高了,太特么香了。

皇帝公然派人下西洋走私,这天底下除了朱棣也是没谁了,高,实在是高!

后来的事呢也就简单了,朱棣这仗也打爽了,钱也赚够了,人也老了,就这么施施然在永乐二十二年的一天中,一命呜呼,西归而去。

当然,后事还是安排好了的,太子朱高炽接班登基。

为什么朱棣会坚定不移地选择太子朱高炽呢?

这里大军给大家分析出了几个原因,就连那个大明风华里都没有显示出来的底层逻辑。

我们老朱家造反出身,怎么就冒出你这么个大圣人来呢?

这是大明风华里朱棣对朱高炽说的一句话。

意思很明显,你爹我跟你爷爷都是马上的皇帝,怎么你就是这么个书呆子呢?

正史上有没有说不知道,但是意思差不多。

分析出来的结论就是,朱棣是武皇帝,朱高炽是文皇帝。

而自古以来,凡是开国之主,大多都是马上得的天下,同时侧面证明了他们得到的江山其实刚刚结束战乱,急需要休养生息。

按照这个想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大多都是文皇帝,行守江山之举。

比如,唐高祖李渊,他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李世民,而是坚定不移地立李建成为太子。

还有刘邦,在一个方方面面都像他的刘如意和刘盈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刘邦也还是选择了刘盈为继承人。虽说刘盈后来早死,刘恒即位,但是也正是他,开创了文景之治,这才有了后来的汉武雄风,不然人汉武帝哪来的底气远击匈奴,还一打就是四十多年?

所以,在朱高炽监国这么多年之后,朱棣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老爹朱元璋没选择自己是有原因的。

太子监国多年,朝中大臣都出自于他门下。

这句话一点没错,打江山和守江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打江山的有的是威名,有的是武将的效忠。而守江山的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整个朝堂都会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逐渐往他靠拢。

朱棣到了那个时候,其实还真不太敢去动太子朱高炽,怕引起朝堂动荡。

好圣孙就是一句笑话

在历朝历代,任何时候都可能提到这三个字,但是唯独在朱棣这里不可能。

因为就是因为朱元璋的好圣孙朱允炆才成就了他朱棣。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朱棣就算是再喜欢朱瞻基这个孙子,也不会公然去说出或者赞同这样的话,这样做不是在给他老二老三树立榜样,给他们造反的理由吗?

综合所有原因,朱棣传位朱高炽,其实是必然之举,因为只有他,才符合当时大明的利益,朱棣就是在效仿他老爹朱元璋而已。但是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无奈在里面,谁叫他那么喜欢打仗的?有得必有失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