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连耕田都是在书本中读到电视中看到的城市蜗居人来说,游牧,真的太新鲜了。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文化的自然分界线,黄河、长江和长城(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分界线重合)。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就是长城。长城以内靠耕田,长城以外靠游牧。游牧人亦敌亦友又敬又怕的是狼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曾今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农业基地,那里有长在地里,不同时期的农作物的样子,大家都兴奋了,那是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农作物。回家描述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他们总是一脸嫌弃的说我少见多怪。
然而,越长大却越难见到。
连田地都见不到,去草原更加是一件需要计划很久的事情。那如果去草原能见到狼,那更加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目前为止,能见到狼的途径 只有2种,一种隔着玻璃看动物园里懒洋洋的狼;一种在电视机里看不知道远在地球哪个地方的狼群。
现在终于找到第三种,从《狼图腾》看狼。
从动物园看狼,几乎只是看狼和狗的差别,这样才能一眼看出电视剧里那只扮演狼的哈士奇是条狗;从电视机里看狼,看一种气氛,原来大自然中还有一群自由自在生活的狼,它们还是需要奔跑起来填饱肚子的;在《狼图腾》看狼,看的是狼文化,这狼是有灵魂的,几乎是游牧人民的自然保护神,是草原的守卫者,是猎人的老师,是游牧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所以,狼才可以以图腾的形象存在。
想想图腾这件事,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中,尊重龙图腾、凤图腾、麒麟图腾等等。然而,这些图腾几乎都找不到实物。但是,狼图腾,狼就生活在游牧人的身边。
狼与人,似乎是对立的,狼围捕羊也围捕人;人保护羊也捕狼。但是,人又崇拜着狼,狼也畏惧着人,大多数时候是互不侵犯的。
这种互不侵犯是在漫长的时间中形成的,大家约定俗成,保护这种平衡,其实也是互相守护。和谐的生活在这片草原。很有哲学意味的一种存在。
一开始,是朋友强烈推荐的这本书,我知道这本书也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也有各种影视作品出来。但是,就像书中毕利格老人说的那样,你们中原人天生怕狼。书买回来许久都未曾翻开。也因为实在是本大部头的书,比一般的书要大一些,一翻开,密密麻麻的全是字,看着头晕。
但是静下心来读,却恨不能一口气读完这一本。
没有拖沓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角是狼。
它们有组织有纪律的进攻,狩猎。它们有情有义的哀嚎。它们有耐心的等待。精彩的描述,仿佛置身狼群中的人是你,都能感受到那绿油油的贪婪的目光,都能看到那白森森的獠牙,都能听见呼吸时候的低吟。一边觉得惊险刺激一边又为这聪明狡黠的狼叫好。
能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随文字穿越到开阔的草原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