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能够这么一路坚持下来,写论语学习感悟,不为点赞量,也不为阅读数。只为了解自己,以便更好的看待世界。今日学习之《颜渊》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01 过去的焦虑都源自于不安定
司马牛的三个哥哥都在宋国叛乱,他独自一人前往鲁国,师从孔子。兄弟反目,怀念家乡,这些内在不安让他总是容易焦虑惶恐,于是不断寻求仁义、君子的道义与方式。
夫子并没有直接回复什么为君子,只是针对司马牛的自身问题,相应告知:你需要解决的是内心不安的问题,让自己做到无忧无惧,才能具备君子之道。唯有一个人懂得自省,心中无愧,才会内心安定而无惧。
《王阳明大传》中提到,阳明先生前往平定贼寇之乱,但晚年身体一直欠佳。57岁那年,启程返乡养病,却在乘船于江西境内时生命垂危。进入弥留之际,弟子寻其遗言,只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先生一句:内心光明,坦坦荡荡,再无多言。这一段每每想起都会极为震撼,我们总说迷茫焦虑,仿佛人生困顿不堪。然而,或许,这不过是因为内心与精神的极度匮乏所致。如果克己复礼,保有良知,知行合一,即使毫无成就,也依然拥有幸福平和的一生。
02 眼高手低,直戳痛点
司马牛询问夫子何为君子之道,听到夫子说无忧无惧。他顿感震惊的追问,只要不忧虑不畏惧,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吗?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过去,总被家长、老师或者前辈说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眼高手低,不肯踏踏实实做事。当时的自己必然是不屑一顾,总感觉时代早已变迁,他们的思维需要格式化后重装系统了。但如今看来,愚昧无知的正是不懂匠人精神的自己。
每每我们被告知可以追寻某种目标时,总会问意义在哪?收益是什么,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去做这样的事情,对自己的大目标有无帮助,能不能看到真实的成果?胜算有几分?
我们似乎总是计较得太多,却做得太少。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想出了一万个不可行的理由。无志之人常立志,Flag总是常立常新,就是没能真的把某件事坚持做到最好。可反观父母辈,时代所致,大部分没有真正好好读过书,却比我们更懂得生活的不易,所有一切全靠双手打拼,吃苦耐劳到今天。
或许,我们都有着远达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如果只是拥有一个大目标,不去一点点做,一点点拥有靠近它的技能与潜力,那就终究是个梦想,永远也不会成真了。仅以此为戒,时刻谨记,找到切入点,一步步靠近远胜过停滞不前。
03 内省不疚的坦荡之心
《论语》教会我们更好的为人处世,也教会自己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之所以要内心不疚,就是为了不伤害他人,也不为人所累。不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始终保有良知,心中永远保有热爱,不会有麻木老去的那一天。
曾经以为做个好人很简单,直到真的和人性打了照面,才明白为何夫子只谈君子,一心追求仁爱之心,却从不曾说自己是仁义之士。每个人内心都有君子与小人,如果内心缺乏原则,没有自我评判的标准,即使自称君子,却也可能极其轻易的行小人之事。更何况是时刻大仁大义?
内省是为了不断建立内心的道德标准,让自己可以不断跳出躯壳,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自我。内里的良知是否完好无损,那些所作所为是否敢于面对因果的评断?书写自己的墓志铭时,能否坦荡与光明?
很喜欢贾平凹的一句话:我不曾想要影响任何人,只希望不被他人影响。愿你虽独自前行,但内心无比充盈;愿你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不必取悦别人,亦或是改变自己;愿你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不忘初心,自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