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I:
你有没有被人贴过标签?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下评论式的标签和描述性的标签。
比如:聪明、愚蠢、笨、拖拉、懒......这些都是评论式的标签。评论式的标签很明显的特征是包含某种情绪,正面的,如聪明,或是负面的,如愚蠢。
而描述性的标签,我们通常是为了节省对方的脑力劳动,让对方对我们描述的事物快速了解或者有一个大概认识的方法。比如,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运用几个标签来说明自己。我就会给自己贴上演说,家庭和拆书这三个标签。描述性标签通常不含有情绪,我们可以使用“关键词”来代替它。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的这个“标签”就是指的评论式标签。
我们很容易的将孩子的“不良行为”,哪怕只出现一次,我们都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孩子只是一次执着于想得到某个东西,我们马上就说他固执。
更常见的是: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对立违抗性障碍,分离焦虑症等等。这些标签的危害,不仅是会让我们自我预言实现,更可怕的是,我们还可能采用药物来应对。
而事实上,孩子很多的不良行为只是发展适应性行为,随着心智成长,这些行为都会自然消失。
有一些恼人的不良行为,如果确实是不良行为的话,采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们也可以使孩子放弃这些行为,只要她们形成归属感,自我价值感。
负面标签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实际上,正面标签也有它的危害。已经有研究表明,经常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贴上聪明这个标签以后,更容易放弃,更少尝试和更少努力。因为正面标签抹杀了孩子的努力,给他造成了错觉和压力。
A1:
批评孩子“愚蠢”,“懒惰”,“抑郁”的话也是随处可见,称赞孩子“乖巧”,“听话”,“聪明”,简直是随处可见。
原来我也倾向于表扬孩子能干,真棒,聪明。可是当我发现他开始出现更容易放弃的苗头时,我知道自己表扬得太多了,这个标签已经让他产生了他生来聪明的错觉以至于努力的程度不够。
所以我现在尽量避免标签式的赞美,而是聚焦于他的行为,他做事的过程,用鼓励的方式,而不是表扬,来避免标签。因为标签本来就是以偏概全的。
比如他现在可以自己脱下拖鞋上沙发,原来或许我会说:你真能干。现在我会说:你会自己脱下鞋然后再上沙发了,做得很好。
A2:
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以后,自然的我们就不会给孩子使用相应的药物。
其实,避免给孩子贴标签非常简单。那就是聚焦于他做的事,他的行为,而不是去评论这个人。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运用在育儿中,在我们成人的日常交流中,也应避免给对方贴上标签,而只是描述我们的观察,不去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练习一下这种说话方式。把那些标签从头脑中删除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