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天气预报,精确到日时,已经不差分秒。几天前大风寒潮降温预报,世人皆知。从西伯利亚吹来一股寒潮,降温幅度十度左右。人们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做好了调适准备。
凌晨四时,只听到门框“匡匡”撞击声,塑料飘动吹得“哗啦”作响!大风刮过“呼呼”声!将熟睡中的人们唤醒,报告寒潮我来了,看看我威风八面。
清早,太阳从东边升起,还没弄清怎么回事,被寒潮吓得躲在灰白色天空后。见面“真冷!”、“真冷!”的人儿,一转眼不见了踪影,踱进整齐划一的楼房里再不出来……村道上偶尔有“面包”、“轿子”、黄包车式电动三轮车,匆匆飘过,消失在尘土飞扬的不远处。
这时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大路两旁的杨树,伟岸整齐,叶子落尽,像哨兵笔直站立,数点过往车辆行人。
“怎么下雪了?”仰头望望天空,“没有铅似乌云,哪来的雪花。那飘荡翻飞的又是什么?”
我自言自语的同时,又仔仔细细地观察了飞舞的“雪花”,明白了是路边沟河边芦苇毛缨子,“随风当空舞”,四处为家。河里波光粼粼,像光鲜绸缎铺向远处。芦苇从远古走来,陪伴着生生不息的人儿。芦苇,平凡到人们生活到哪儿,她跟到哪儿?不计得失。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只要适合芦苇种子生长,就能安家落户,不计得失,粗细均匀白嫩的芦苇根如蛛网伸向四面八方,地面似竹如荷,百折不挠,随风摇曳。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做最好的自己。苇杆用来编织苇席子、苇箔,轻便耐用,干净凉爽;清明到端午,翠绿苇叶包粽子,馨香醉人;苇子花成熟了,采摘编制抵御严寒、物美价廉的毛窝子。
绿缎似的麦苗铺满了一地,在疾风知劲草情势下,如海波浪线,后浪推前浪。一群鸽子从屋顶飞起,迎着寒风在空中盘旋,绕庄子飞了两圈又回落到屋顶。凛冽的寒风,丝毫不影响它们自由翱翔。门口小叶法桐,树干一抱粗,银白色树身,斜倚着直刺苍穹,大片叶子落尽,小片叶子疯狂摆动,似要挣脱树枝的牵挂。
三个年轻艺人,鼓腮、吸吹、手指穿梭,将唢呐、笙、小铜铙,鼓、吹、敲,玩得冲天响,“百鸟朝凤”、“诸葛亮吊孝”、“包青天”、“黛玉葬花”……一曲曲流淌在寒潮流中——
人们从屋里走出来,三三两两地,观看议论送别老人,不由得想起老人的音容笑貌,可圈可点,期望一路走好!
裹紧帽子,戴好口罩,气定神闲,用心审阅无字书——生活百科全书,品读玩味。眼前流露世间百态,虽然寒冷,却温暖至纯,捉笔写文记之,感念农村习俗生活,也算一天一得,不叫一天闲过。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反反复复,历史重演,感念反思,创造创新,生生不息,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