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成年后,我依然叛逆如青春期的刺猬,只是,我妈的战斗力大不如昨,经常“不战而败”,也是在一次争吵后,我忽然意识到了我们之间这微妙的变化,她似乎不再年轻,我似乎成了“常胜将军”。
——1——
小时候的我很爱哭,夜里经常不睡,哭闹整晚,一碰床就像碰到了针,瞬间大哭,必须要我妈抱着不停地来回走动,我妈自然也睡不了。仿佛,幼时的哭闹就预示了我叛逆的性格。
小学时,我和我妈相处和平,那时还小,她管我生活,每天换着花样给我打扮,我自然没意见。学习上呢,我也不差,每次都能拿大奖状回来,也因住在家,那时的我还是很依赖她的,在我眼里,她是美丽的、温柔的,她的怀抱会在我失落时给我安慰、高兴时给我认可,偶尔她会因为我的一些小错误而训我,我也只能听着,小孩子嘛,都没什么战斗力。
上了初中,一周一回家的住校生活让我很不适应,第一周,我在学校哭,她来看我,我便大哭,结果她也哭了,这被我爸当作笑料取笑很久。
每每开学前,她总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让我在过“苦日子”前在再享受一下,吃完饭她会打包好水果和零食,把晒好的衣服叠整齐,依次装入袋中,然后交待着在学校要注意的事情。
往往此时,我都没心思听,因为此情此景徒增了我的伤感:又要离家一周,在学校就无法享受这种有人照顾的心安了。
我不想走,她也不想我走。
但默契的是,我从没说过不去上学的话,她也从不会留我。
住校时的想家是我生平第一次感到离别之苦。那种氤氲在心头的思念如藤蔓缠绕,让人忧伤难解。
原以为,上了高中会好,但上了高中,学习与生活的节奏变快,伴随着身心不断变化,新的难题又来了。此时的我,内心浮躁无定性,矛盾彷徨不得解。
——2——
高中学业加重,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我很不适应。我很不喜欢那种被囿于一方天地的感觉,不习惯周围只看成绩的竞争氛围,不理解非此不可的功利。
而最关键的,是这迷茫的状态影响了我的成绩,这使我变得灰心。
心底的矛盾、与环境的不融、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青春期的敏感,使我变得非常叛逆。我把不屑挂在脸上,把无所谓挂在嘴上,在外反抗着一切常规,在内却又找不到出口。
慢慢地,我把自己的心锁起来,这也表现在了我和我妈的交往上,首先,我不再专注学习,在家不做作业,她很不满我浮躁的态度,她着急,就对我开火,我一点就着,于是,免不了一场争吵。
学习可以成为我们争吵的导火线,或者成为我们话题的终结者。
巧的是,自家亲戚孩子成绩都很好,每每聚会,别家家长有意无意谈论成绩、名次这样的字眼,我都会很不自在,我妈除了赞扬一下也不多言,回到家,她偶尔唠叨两句,我会立马爆发,我觉得这刺痛了我。
“你看谁家的孩子多优秀。”
“我就偏是你的孩子,这是上天的安排,你就接着吧。”
“你将来准备干什么?”
“干大事,成为不一样的人。”
“你就可劲儿吹吧。”
……
这种争吵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过程火药味十足,又以沉默结尾。
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似乎不再依赖她,悄悄锁起心中一隅,我不再是那个听话的乖女儿,而是长满刺的小刺猬。
她不满于我的状态:懒散、倔强、大言不惭。我也不喜欢她的说教,不承认自己的不足,于是,反驳——争论——冷漠这样的恶性循环几乎占据了我整个青春期的假期。
有次她在做饭,我们又为一个话题争吵起来,我赌气说我不吃饭了,她说不吃算了,我气极,于是摔门而出。
大概过了一个半小时,我实在不忍饥饿,就回去了,虽觉丢脸,但依然昂着头,做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一推门,见她坐在沙发上,厨房砧板上放着切到一半的胡萝卜,肉还没下锅,葱刚洗完,上面还沾着水。
一瞬间,我消了所有的气:她在等我回来。
偷看着她有些憔悴的脸,我突然感到愧疚。她见我回来,没说话,起身去了厨房,继续做饭。
始终,我没说一个字,饭做好后,她先开口:“吃饭。”
我接过碗就吃。
回想起来,这种争吵总是以她的“妥协”结尾,而我,怀着可笑的胜负心和自尊感和她“一争高下”。
我不止一次地把她弄哭,却依然我行我素,又或许,我在和自己较劲,夹杂着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而“自尊心”又不允许我低头。
有时,平静下来闲谈,她会说;“我既想你回来,又不想你回来。”
我佯装生气:“那我不回来了。”
她又说:“可你走了,又会变得很不热闹,没吵架的人了。”
一听她这样说,我立马开心:即便争吵,那也是和你一起。
我用了很长时间来进行自我和解。而在这内心矛盾不得解的时期,我撒了很多莫名的气在亲人身上。
——3——
直到上了大学,我离她越来越远,我们连面对面说话的机会都变得很少。
也是因为大学选择变多,周围环境变得更加包容,我也选择了自己一直喜爱的中文,好像,从这时起,一切开始变得顺遂。
面试校刊,发表文章。
积极参加文学比赛,锻炼文笔。
从记者到编辑,从参赛到获奖,只要取得了一丁点儿微不足道的小成绩,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和她分享。
除了真的热爱我的专业,我迫切地想要证明她女儿也是不错的,我想要她骄傲。
但其实,我妈不需要我的任何证明。
我取得成绩时,她除了开心,更多地是让我不要骄傲,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直到我一毕业顺利找到工作,她关心更多的还是我的衣食住行、冷暖愁乐。
妈妈总是为自己想一步又一步,而不变的,则是那永远牵挂着女儿的心。
不知不觉,我和她又变得无话不谈,异地求学使得家人之间的相处变得越来越珍贵,我也愈发觉得家人的牵挂是一个人最坚实的心安。
我曾渴望挣脱牢笼与束缚,可当真正离开家人、独自生活时,又贪念那爱的管束。
也许,我从来没想要逃离,只是自设了很多束缚。其实,我从来都是依赖她的,只是不想承认。
某次和她闲谈,说到了有关青春的话题,我说:“那时候,我觉得小时候的妈才是我的妈,温柔慈爱。”说完我笑。
她愣了下也笑笑,然后解释到:“那都是因为学习,你不学习怎么行。”又补充:“我觉得小时候的女儿才是我女儿,听话可爱。”
我们都笑了。看,到现在,我们还是势均力敌、两不相让呢。
其实我知道,年少时,我和她的对峙,从来都没有赢家,后来想想,我把这上升为对峙本身就是可笑的。
她第一次做母亲,我第一次做孩子,我从未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为人母、为人妻的不易,而她却无数次理解、包容了我的反叛以及我青春期微妙又无处安放的情绪。
即便争吵后我拒绝认错,她也会默默做我喜欢吃的饭,然后大声叫我,来维护我自以为的自尊。
即便是我懒散在先,她在发火后还是会语重心长地说教,永远对我满怀期待。
或许,成长总是会伴随着缺憾与疼痛,即便是争吵,也成了成长这份大餐中的调味剂。
她也从未要求过我成为任何人,那些优秀的例子只是她拿来激励我的素材。
她深知我的不足,也坚信我的未来。我,只需成为我自己,她的这种相信成了我心底最大的自信。
——4——
生活上,她对我极宠爱、极细心。
“乖乖在新环境中还适应吗?”
“和别人相处得怎么样?”
“最近专心吗?”
“吃的好吗?”
“天冷了,加衣服了吗?”
这样的关心贯穿了我二十三年的生活,只不过那时候,我浑身长满了刺,自动屏蔽、忽视了这些珍贵的温暖。
有时,她怪我不细心,我立马反驳:“还不都是你惯的。”
她笑笑不说话。
现在的她在越来越在意外表,总觉得不再年轻,穿什么都不好看。经常说:“哎呀,老了呀,都不敢笑,眼角好多皱纹。”
也总会是问我这件衣服适不适合,那个颜色好不好看。
这时,我总会吐槽一下衣服的颜色款式:“颜色太老气啦,长短也不合适。”
她总会说:“你不会欣赏,你们年轻人看得和我们不同。”
却转而向她的小伙伴们求证:“我女儿说这件衣服不适合我,你们觉得呢?”像一个迫切想得到答案的小姑娘。
每次出门前,她都会对着镜子照来照去,然后问我意见,我爸在一旁吐槽:“都老了,还这么讲究。”
这时,我们总是会默契地说: “谁说老了?谁说老了就不能讲究了。”
我爸见状不妙,就呵呵一笑。
其实,24年前,她本就是一个青春美丽的小姑娘,是被父母疼爱的女儿。只不过生了我,成了牵挂孩子的母亲,时间和爱催她长了皱纹、圆了细腰,但是不减的,是她那一颗依旧少女、依旧乐观、依旧爱孩子的心。
如今,我们会在一起讨论哪个护肤品好用,一起吐槽明星的事迹,一起逛街,她也会尝试玩年轻人的拍照软件,让我给她拍,吵吵闹闹、开开心心。
其实,在我心里,我妈从未变老,她还是那个照片上留着齐耳短发、眼里藏星、一脸灿笑的美少女,也一直是那个乐观幽默的智多星。
她给家里带来了太多的温馨与欢乐。
这,是我从未和她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