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
1.“本质上来说,我们在长长地一生中,不可能一直都很顺利,一直处在很愉快或很平静的状态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某段时间的难过、低落是正常的,某段时间的睡不着觉也是正常的。
问题是,心念会牢牢地把它抓住。我们因为身心的不适去看病、吃药,希望问题就此好转,但凡事都有两面,越是确切的诊断命名,越是容易强化这个“抓住”的状态。于是,我们停在了那里“奋力挣扎”。
正是这个“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和不安,而“尽快摆脱,尽快治愈”的焦虑,又强化了这一恶性循环。”
2.生活这条流动的大河,只要不是人为的去卡死、阻塞,生命力自己会找到出口,生命本身有着更高的智慧,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多一点信任。
3.在生活细节中,所有能够完成的事情,首先是在我们的意识里或者内心中已经完成的。换句话,只有你内心中已经开始的事情,你的现实生活中才会开始。
4.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真实而深入的沟通。它会让我们发现快乐和真实的生活随处可见。
5. 用意的轻与重 清与浊
用意重,就像是饭店炉灶上的火力不够,要架个鼓风机把火力吹起来,好处是菜爆炒快,看起来漂亮,容易糊,而且消耗资源。尤其是我们静坐方法不当、身体比较瘀堵、情绪又不稳定的时候,再用意重,就容易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古人把用意也叫火候,我们普通人的意还太粗大,没到能够精微调整火候的时候。
用意的轻重,不只在每天静坐的时候观察自己,平时做事的时候都可以留意,比如 我昨天上课的时候好几次知道自己用意过重,但是没关系,有这个知道就行了。所有的不平衡在这个知道后,自然就调整了。
我们要留意这个“意”是清晰的还是浑浊的,这个一开始会有点难度,但是持续的留意自己,可以观察到。
6.所有的心理学派别,不管是弗洛伊德的、荣格的,或是其他派别,都是从观察而来。早期佛教经典也都是在讲观察、觉察,而不仅仅是磕头烧香,祈求保佑。
当我们失去了面对问题、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之后,才会想到外求,找某个专家、老师或者佛菩萨给我们现成的答案和结果。
7.作为意识过于强化的现代人呢,观察可以先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开始。除了上一篇里介绍的“初级放松与觉察练习”,还可以练“八段锦”“八部金刚”“太极”“瑜伽”,或者只是简单的下蹲、俯卧撑,做的时候要慢慢地感受整个过程中身体的变化,思想的流动,情感、情绪的起伏,把心念、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这些训练都能培养我们的“觉察”,可以选择一两种觉得喜欢、有感觉的练习,长期保持。
8.要行动,不要分析,也不要说这些套话。
人要有愿望,有愿望之后,得去行动。
行动真的太重要了,否则,20年后还是老样子。
行动是冲破阻碍的关键。
9.精神的稳定、清晰、饱满,使我们能稳固发展自己的意识和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10.当我们把肢体放松开的时候,心也会跟着渐渐松开。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当下的状态,什么时候会紧张,什么时候会不安,这个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们对自己了解越多,就有机会,当下调整也会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由此会逐渐安心,这个比读很多书都要有用。
11.鲁道夫.斯坦纳在他的自传中有一句:"人只有看到自身的真正实相之后,才有可能理解外界的真正实相是什么。"希望我们能够带着这种觉察,进入平时的生活中。
12.我们自己的家庭当中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一二十年或更久了,但永远都解决不了,大家只是停在讨论层面,或者连讨论都停止了。这些东西厚厚的积累着,这其实往往是家族相关人员生病的很大原因。
13.无论是学习静坐、中医还是太极或其它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接触、深入。到一定的时候,很多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呈现了。
我们初学的时候容易在很多事情还没有持续进行的时候,就冒出很多问题,想在一件事情的表层寻找答案,会很难找到想要的答案。要行动,多体验,要深入。
读书心得:
在婴儿和孩童时期,精神相对柔软、活泼、开放流通,长大的过程中,变得紧缩、闭塞、僵硬、怀疑。于是,我们的““精神”病了,老了,梳理了,僵硬了。
睁开双眼,打开心,自主思考,理解人、我和世界,在与人事物互动的过程中,更多地认识、熟悉自己和身体,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找到自己的“原点”,展开自己的地图。
我们在“地图”上每迈出一步,将会收获一分意识的扩展。精神世界由此扩容一分,对自己、这个世界的了解多一分,放松和安然自会多出一分。
这本书真的特别特别好,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