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自然,还应该是高质量的陪伴。专心关注和心不在焉同样是在一起,效果一定会是不同的。但根本的,父母特别是母亲的陪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为婴儿期,是个体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孩子降生之后进入人类社会环境,情绪的发展是社会化的开端,需要和父母特别是母亲有积极的良性互动。
发展心理学有“分离焦虑”的概念,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会出现恐惧警觉的行为,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
分离焦虑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最初婴儿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以及痛苦求的求助、愤怒地抗议;第二个阶段则是在无人理睬、无法摆脱陌生环境、无从改善困境的情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在悲伤中尝受失望,便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第三阶段的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分离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他们睡眠不好,易受惊扰,食欲不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果这种状态过重、过长,则会影响婴儿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分离焦虑的理论说明了陪伴的重要。看到过孩子从小父母平日不在身边,时间长了变得胆小、怯懦、敏感,这种心灵的阴影甚至会需要他一生去克服。父母再多的物质补偿也代替不了亲自陪伴。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最坚强的依靠,他们渴望与父母及时的互动,并从中体验、模仿、学习,以更好地适应和成长。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很多压力,各方面的原因,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离开,在农村有的地方甚至“留守儿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自然每家都有各自的难处,没有哪个父母愿意和孩子分开。但没有父母陪伴,孩子失去的不只是物质的提供者,更重要的是社会性发展的榜样和指引,是促进其成长的精神力量的最重要依靠。
记得刚上班时一个“前辈”曾对我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确,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生活付出了很多,但关系到对孩子的教养,如果有可能要尽量再做得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