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精神上的苦刑
——《故乡》教学设计
长垣县樊相镇中心学校
刘卫东
一.教材分析
《故乡》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封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是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但切入点却可以不一样。如《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若瑟夫”这个叙事视角切入,《心声》可以小说写作方法切入。但对于《故乡》,百般思索无果的情况下,我就简单粗暴地直接从人物切入。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多样的,此处不再列举。根据孙绍振老师的“还原分析法”,经过对教材的反复阅读,我发现“在故乡”时期,闰土、杨二嫂、“我”的言语是极不正常的,与先前是有很大反差的。所以,我似乎找到了一个抓手,那就是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来切入。另外,人物语言的不正常也正是理解这篇小说主题的方便桥梁,结合资料助读,可以把小说的主题挖得更深一些,那就是对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批判与同情。
二.学情分析
1.文章很长,近5000字,88段。学生默读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文章使用“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学生可能会将本文的体裁与散文混淆。
3.文章写于1921年,距离学生生活时代已有百年之久,所以在分析小说主题时,应提供助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通过语言来分析,可以给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限定一个方向。另外,“分析”、“理解”这两个目标都可以看得见的方式达成或不达成,便于教师掌握学情。同时,分析人物形象是此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是此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1.默读法:指导学生默读,尤其是提高默读速度。
2.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勤动笔墨,体味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心理。
3.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五.教学设计思路
1.导入,展示教学目标
2.默读及方法指导
3.整体感知
4.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5.借助资料理解小说主题
6.结语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教学目标(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奔主体内容;学习目标的实现——“分析”“理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看得见。)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故乡》这一课。
首先,请看学习目标,一起读一下:
a.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b.理解文章主题
2.默读及方法指导
不出声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读
3.整体感知。
默读完可以考虑下面几个问题:(考察学生对《故乡》体裁的认识和对《呐喊》的了解;激发学生认识文中人物的兴趣)
a.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b.文中的“我”是鲁迅吗?
c.你觉得闰土和杨二嫂中谁与“我”的关系近?
4.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为什么“我”跟二人的关系“似近而远”,他们二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a.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1.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并考虑少年闰土当时有无讲出来;
3.分析少年闰土形象)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补充省略内容及考虑中年闰土有无讲出来;分析中年闰土形象)
思考:什么原因导致闰土在语言上有如此大的差别?
进一步提问:你认为“厚障壁”是什么?闰土对“厚障壁”有什么感觉?
出示: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明确:闰土对不平等的封建等级观念毫无反抗,甚至要把它传递给下一代。)
总结:鲁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对于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残酷到了冷静的文章。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
b.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分析杨二嫂的形象及性格)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分析杨二嫂语言风格的变化)
思考:什么原因导致杨二嫂性格变化?
c.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我也说不出话。
(分析“我”无语的原因)
5.借助资料理解小说主题。
a.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按常理来讲“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为什么“我”对家乡的环境还有家乡的人如此失望,以至于在离开时毫无留恋之感呢?(过渡)
出示:《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b.作者怀着失望之情离开故乡,是否对故乡绝望到弃之不管呢?
进一步提问,这种新生活是怎样的生活?这种新生活容易实现吗?怎样实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总结:《呐喊》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6.结语及推荐阅读《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