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之路
—“我看见了你”
读了“泰德的三封来信”,本来想把题目定做“关系的互相成就”,但是思量再三,感觉里面内容给我带来更多心理层面震撼的是“我看见了你”,就像前几天看的“阿凡达—水之道”里的父亲杰克对一直不认可的小儿子说的“我看见了你”那一刻的动容和感动以及爱的重新流动。
就像文章中的刚开始的汤普森夫人,我们大多时候会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对孩子做出简单的判断,判定这个孩子是“好”是“坏”,是“上进”还是“不思进取”,因为我们太急,我们太快,我们太想一步了解、判断、解决问题,由此我们被产生的各种焦躁情绪裹挟,以至于蒙蔽了我们的理智,导致了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探寻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情感,去探寻形成这个表面背后发生的原因以及各种可能性。
“我看见了你”就是我能够静下心来,保持一个“临在”的状态,不加评判,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纯然的“人”,而“你”在“我”这里可以放下防御,可以有足够的安全感去表达倾诉,让“我”去倾听,而我也有意愿,带着一颗敞开的心去听并接纳“你发生的所有”。
当我看见了你,而你也正好感觉到被看见,那么爱就开始流动,爱与被爱同时发生,关系的互相成就也随之出现了,我的容器变大,感受到了被需要,而你感觉到你的价值,你的重要性。
回溯过往,35岁之前,我做的每件事好像都是在努力要“被看见”,证明我的重要性和价值,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和没有被确认的,我终我三分之一生去重复证明,直到在35岁的时候因由亲子问题走进了心理学,开始反观自我,去探究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力和原因。
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从起初知道规律但是并不深解,蹩脚的使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记的刚刚学习亲子教育知识后,在与大女儿沟通前,得需要先把步骤和语句语式在脑子里打几遍草稿,然后再去说,有时候中间还忘词,一步步的走到可以“寓有形于无形”,不需要再去记忆方法和技巧,甚至于有了创新,能灵活的根据各种情境下,使用属于自己亲子关系的方式方法。在规律运用的越来越娴熟的同时,逐渐的能做到“看见”自己,也“看见”关系中的对方,看到表面背后深层的东西,情绪变的稳定,性格变的柔软,处理事情的方式变的灵活,人也变的平和了,在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时,出现情绪时,能首先去探究自身出现情绪的原因。
决心成为一名心理导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爱与被爱是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