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铁感悟


早闻莫斯科地铁盛名,此次到访,我特意购入三日票,决意借它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


初看地铁图,线路纵横如织、站点星罗棋布,本就略显复杂,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隔阂,更添了几分挑战。我一边反复琢磨线路,一边不时向路人请教——那些金发碧眼的俄罗斯青年总是耐心指点。尽管途中难免坐错方向,却也因这些小插曲多了不少意外乐趣。


正如俄罗斯文学中所言:“没有地铁,就没有莫斯科人的生活。”这句话道尽了地铁对莫斯科的意义。踏上站台,便懂其所言非虚。拱形穹顶下,华丽的水晶灯流光溢彩;墙壁上,苏联知名艺术家创作的巨型壁画与繁复精致的石膏浮雕刻画着历史与故事;进出口处的雕像、甚至两百多个车站各不相同的出风口图案,都在诉说着匠心——莫斯科地铁,本就是一座流动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当然,它也带着时光沉淀的痕迹。古朴的造型、厚重的年代感与浓郁的东欧装饰风格,都在暗示着它的悠久历史。查阅资料得知,自上世纪至今的90年间,莫斯科地铁从最初1条线路、13座车站、11.2公里运营里程,发展为如今16条线路、302座车站、总里程超550公里的庞大网络。官方数据显示,其日均客运量超820万人次,按运营路线长度位列全球第五大地铁系统,按年客流量则是全球第四繁忙、亚洲以外最繁忙的地铁系统。鲜为人知的是,1935年3月15日地铁初开通时,苏联政府更多出于军事考量——地下铁道按战时防护标准建造,可容纳400余万居民掩蔽。而与多数城市千站一面的地铁站不同,莫斯科地铁以世界最美闻名,300余座车站中,已有44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车站的独特,源于每一座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量身设计。有的以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与五彩玻璃镶嵌出浮雕与壁画,有的凭借别致的照明灯具营造出宫殿般的富丽堂皇,故而享有地下艺术殿堂的美誉。车厢内的设计同样贴心,除顶灯外,还增设了便于乘客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门口的电子显示屏清晰滚动着到站信息;车站的主题更是丰富,既有融合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有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脉络的叙事性建造——最早建成的车站,便以“卡冈诺维奇”命名,暗藏着时代印记。


有中国人说,不坐莫斯科地铁,就等于没到过莫斯科。也有文艺爱好者感慨,它仿佛不是镐铲挖成,而是雕塑家以钢刀精心雕琢而成。如今亲身体验,才知其世界最美地铁的称号名副其实。那些风格各异的站台,既是一道道人文风景线,更是一座座藏于地下的艺术殿堂,让地下艺术宫殿的美誉成为永恒的注脚……


莫斯科地铁核心亮点

1.艺术定位: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世界最美地铁”美誉,300余座车站中44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流动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2.建筑特色:每座车站由知名建筑师设计,风格各异;多用大理石、花岗岩、陶瓷、五彩玻璃打造浮雕、壁画,搭配华丽水晶灯与别致照明,兼具东欧复古质感与艺术感。

3.细节巧思:200多个车站的出风口图案无重复;进出口处设有雕像,墙面可见苏联艺术家创作的巨型壁画与石膏浮雕。

4.历史与规模:1935年3月15日开通,最初为军事防护需求建造(可容纳400余万居民掩蔽);90年间从1条线路、13站、11.2公里,发展为16条线路、302站、超550公里里程。

5.运营数据:日均客运量超820万人次,按线路长度居全球第五大地铁系统,按年客流量为全球第四繁忙、亚洲以外最繁忙的地铁系统。

6.功能与主题:车厢内设有便于阅读的局部光源、电子报站显示屏;车站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政治事件为主题建造,最早建成的车站名为“卡冈诺维奇”。

7.口碑评价:被评价为“不坐等于没到过莫斯科”,更有“非镐铲挖成,而是雕塑家钢刀雕琢而成”的文艺赞誉,是莫斯科的“人文风景线”与“地下艺术地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