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都很讨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这种的外国名著,不仅因为这其中庞杂的出场人物冗长的名字,和那关系网,更是因为作者总喜欢不遗余力的,细致的瞄写一些和主题无关的事或者物,让人迟迟进入不了主题。然而这部《美国往事》并没有给人这样的感觉。
故事很长,跨度前后四十多年,导演用闪回的方式将主人公童年,青年和老年三个时段联系起来。很多场景的多次出现,以及同一场景的不同布置来体现时间节点的不同。
中国有道名菜叫“开水白菜”,看似普通,实则内里乾坤——此片也是如此,如果将一段段故事铺展开来分析,就会发现其层次的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通篇的背景音乐都是那种淡淡的感觉,影片呈现的色调也多为冷灰色,只有少数是明亮的颜色,有大量镜头对准人物的脸部,进行特写,所以显得故事进展很缓慢。
在情节的处理上也是平铺开来,进行了几乎白描似的叙述,很好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的进展上也是通过这样不厌其烦的描写来推进的。然而我为什么说这部《美国往事》不像开头说的名著那样让人生厌和感到冗长呢?是因为在细节上的处理上,让整个影片都呼应起来,也让脉络变得很清晰。
大家评《红楼梦》说的最多的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本片也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
“时间呼应——场景——人物”,主人公三个时期,其影片里都有呼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便是车站的寄存室:
童年时期靠“面条”的聪明才智赚到的第一桶金,五个小孩在箱子前分享胜利的喜悦;青年时期,主角“背叛”好友,想拿钱远走高飞,结果打开箱子发现里面是报纸的沮丧和怀疑;老年时期,主角又一次到了箱子前,开箱发现一箱钱的惊异与奇怪。
这三个场景都在存储箱前,背景略有不同,尤其老年时期,镜头还花了几秒在后面的坐在地上弹吉他的人,顶着猫王的发型,戴着墨镜。这个镜头和老年时期主角走过街头看见街上青年人穿着喇叭裤这一个镜头呼应。如果熟悉美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就是美国60年代,“猫王”风靡美国的时候。当然后面我们在影片里也看到了,那一年是1968年,正是美国的多事之秋。
主角的青年时代是1930左右,从两个细节可以看出,影片中提到四个人靠走私酒发家致富,那时候正是禁酒令实行期间,而禁酒令结束于1933年,这也是正好是三个兄弟坟墓上的死亡时间。1933到1968年是35年的跨度,这个主角也曾提起过。可见这些细节环环相扣,出现的不仅恰当,而且另有深意。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并非是因为写作手法上的高超而成为名著,是因为那些作者能把笔下的人物放到时代大背景下,写他们的离合悲欢,反应社会的炎凉冷暖。见微知著,《美国往事》选取1933年和1968年,是美国历史的重要节点。因为主角的兄弟max在这样大背景下做的抉择,我们看到了主角的离开与归来。世事沉浮,主角不得不陷入时代的漩涡,有时做出的选择也是一种无奈。我们也就只能一声叹息。
故事并非一直的灰暗,我们可以看见兄弟们之间的友谊,主角儿时对心爱姑娘朦胧的爱,可以看见肥摩尔对主角的不离不弃。在这个大桥下肮脏潮湿的街区还是有温暖的,这种温暖一直持续到禁酒令废除前。通过导演闪回的叙事方式,我们在悲伤与温暖间穿梭。故事开头max与面条因为醉汉的一个怀表而结缘,而故事的终点,怀表又一次出现,代表友谊的“终结”,我们和怀表都见证了这段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最终又回到了主角抽鸦片的情节上,镜头也落在了主角吞云吐雾后的一个笑脸上。
没人知道主角在幻觉中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一种释然,也许这就是一场梦,一场美国大时代下的梦。
我自始至终都没觉得这是一部黑帮题材的叙事片,可能是因为他那种恬淡的叙事风格冲淡了暴力与血腥的气息。这种慢慢的风格像一首长诗,娓娓道来,细腻温暖却又带着悲伤的气息,是一部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