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仁篇以子游的话来结尾,似乎有着深深地感慨。当施“仁”时遭遇人性的弱点,我们是继续布道还是撤退呢?子游认为,劝谏执拗的君王多次,一定会招致羞辱;规劝朋友多次,只会让亲密关系越来越疏远。
子游的说法是有流传很开的段子印证的,那就是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估计那次要不是长孙皇后的智慧相救,魏征的头已经在失去心爱之鸟的愤怒当口被李世民砍下N次了。魏征太不值得,差点败给一只鸟。
既然不说是为“不仁”,说多了又会变为“不值”,那么何不寻求“第三选择”?君臣之间,朋友之间的劝说仍然要,但是注意方式,追求效果,不就可以减少说的次数了吗?
同理,家庭教育中,咱们父母对待孩子的规范、要求、错误等我们是不是也是反复唠叨,而结果呢?孩子的疏远,逆反,甚至毛病不减反增?
昨晚和孩子又做了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那是因为他在高中以来认知和行动不一致,导致现在学习上有了很大压力,迷茫、焦虑。很庆幸我的孩子在这个人生阶段遇上了一个愿意不断成长而认真关注家庭教育并付诸行动的妈妈。我现在不慌张,也不焦虑了,因为我学习了《高效休息法》而相信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状态;我学习了《陪孩子终身成长》而明白“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铁三柱”。所以我在疏导孩子时说了三点:
一、 认知。学习这件事,过去的辉煌如流水般过去,与自己无关了。未来的还未知,担忧无用。唯一要全力以赴是保持正念拥抱当下。
二、知行合一 。再多的道理都懂,如果不干,依然无效果。不如不懂道理,弄坏了脑子。
三、方法论。主动找寻每个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方法;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中午好好休息;晚上回家后练一练高人赠送的强身健体的招式,调出健康灵活的大脑和肢体;主动连接班上牛人同学和各科老师,探求方法 。
我肯定了孩子的情绪,让他感受到我的同理心,所以我的疏导里有他积极地反应,我感觉我的话语能够像欢快的小溪水汩汩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时间很晚了,但是值得。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放下包袱,积极向前。
仁爱,本来就是医治无良的好药,但为什么有时会陷入泥沼呢?大概是因为 “爱是一切的答案”只揭示了真相,“爱,需要方法”才是有效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