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怪象:莫让非理性关怀遮蔽成长本质当六月的骄阳炙烤大地,高考这一社会焦点事件,总能催生出诸多令人咋舌的现象。在这场被视为人生重要转折点的考试面前,家长们的 “关怀” 逐渐演变成一场荒诞的行为艺术秀,各种 “作妖” 操作层出不穷,不仅折射出教育焦虑的社会病灶,更暴露出对成长本质的认知偏差。清晨的考场外,宛如一场奇异的时尚狂欢。家长们精心打扮,身着精心准备的服饰,试图用这些特殊装扮为孩子赢得 “好彩头”。有人头戴 “状元帽”,帽檐上挂满象征吉祥的小饰品,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有人身披色彩鲜艳的披风,上面绣满 “一举夺魁”“鹏程万里” 等烫金大字,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流着 “祈福” 心得,全然不顾旁人异样的目光。其中一位家长甚至带着自制的 “状元旗”,在考点门口来回挥舞,旗帜随风飘动,不时扫过路过的考生和家长,引发阵阵不满的低语。社区里的 “关怀” 同样令人咋舌。 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所谓的 “安静环境”,开启了近乎偏执的 “静音行动”。他们在小区公告栏张贴大字报,言辞激烈地要求全体住户在高考期间 “禁声”。从禁止大声喧哗、关闭门窗,到限制使用电器、禁止装修,种种要求细致入微却不近人情。有的家长还自发组成 “巡查队”,手持分贝仪,在小区里四处巡逻,一旦发现有噪音,便立刻上门 “兴师问罪”。曾有一户人家因正常做饭产生声响,被巡查队多次敲门警告,双方争执不下,最终闹到物业调解。这些行为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实则将高考的紧张氛围无限放大,也给邻里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网络购物平台上,商家敏锐捕捉到家长们的焦虑心理,纷纷推出五花八门的高考 “祈福” 商品。 除了常见的 “玄学” 物品,更有一些新奇的 “创意” 产品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号称能 “吸收晦气” 的特制香囊,包装上印着神秘的符文和吉祥话语;还有所谓的 “学霸附体” 贴纸,宣称贴在文具或书本上,就能让孩子获得学霸的智慧。家长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大量采购这些商品,希望借此为孩子的高考之路保驾护航。更有甚者,花费高价购买 “高考祈福套餐”,里面包含各种 “开运” 物件和 “专家” 的祈福视频,满心期待着能为孩子带来好运。这些 “作妖” 行为的背后,是家长们对高考的过度焦虑和对教育的错误认知。在社会的渲染下,高考被赋予了过重的意义,仿佛成了决定孩子一生成败的唯一标准。家长们害怕孩子在这场竞争中失利,内心的不安无处排解,便将希望寄托在这些看似荒诞的行为上。他们希望通过外在的形式,为孩子的高考增添一份保障,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孩子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这种焦虑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反而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们,让孩子在考试前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这些行为也反映出部分家长公共意识的缺失。他们以孩子高考为由,将个人需求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高考虽然重要,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权利,不能因为一场考试就要求所有人做出让步。这种缺乏边界感的 “关怀”,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秩序,也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仅仅追求考试成绩。高考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站点,而不是终点。家长们应该摒弃这些非理性的 “关怀” 方式,回归教育的初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品格修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孩子具备了这些内在的品质,无论面对高考还是未来的人生挑战,都能从容应对。社会也应承担起引导正确教育观念的责任。通过媒体宣传、教育讲座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和社会传递多元化的成才理念,淡化高考的功利色彩。让家长们明白,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发展方向,高考并非唯一的出路。只有当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氛围,家长们才能放下焦虑,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在高考这场全民关注的盛事中,家长们应保持理性和冷静,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关爱。莫让 “作妖” 行为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负担,而应让真正的关怀和支持,成为他们迎接挑战、追逐梦想的坚实后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高考回归其本质,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