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初16中18王连敏原创分享第375天 2021.4.23
社会知觉:
是对社会的整体看法。
去确认她对这个社会的整体的看法、想法、评价,保持好奇。在沟通中,我们好多时候难在:就是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跳出来,很容易去评价,去预设。
明白容易,做着难。
站在自己的角度是没有办法沟通的。
我们很容易拿我们以为的去以为对方。“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经验:我们对事情怎么看往往跟我们自己的经验有关系。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焦点解决深受后现代哲学观影响,认为每个人在他的世界都是对的。
有一种强大叫“你说的对”。在实际中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夏虫不可语冰。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沟通不畅,很大原因是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话,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以为对方。
在咨询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卷入对方的是是非非中,不要做道德评判。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爱人,也是这样。多听他们说,理解他们的脉络,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是怎么看的。不要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不要听风就是雨,大惊小怪,联想很多。
2、需要。我们每个人对这个社会的看法都跟自己的需要有关。因为需要哪一块就会对哪一块了解更多。我们对他的看法、感受就会发生变化。不需要的时候就感觉无所谓,不算啥。需要的时候就感觉很重要,很在乎。
确认知觉要有意识的动态进行。以便更精准的了解、把握他现在的情况。真正爱一个人,关注一个人,要更多的去确认他的知觉。随着他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是真正的关注和爱,才会让对方感觉到更舒服。
3、兴趣。有需要才有兴趣。
4、情绪。情绪是非常影响人的。所有你有情绪的地方都是因为你在乎。越是你感觉没有必要的情绪,更应该着重去看看。事出反常必有妖。通过梳理,就可能会成为我们改变的机会。
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情绪出得来,道理进得去。跟人沟通的时候需要接得住对方的情绪,作为一个容器,稳稳的在那里,至关重要。
不要在一个人情绪上来的时候给他谈更多的事情、讲很多的道理,试图让他明白更多的东西。仅仅听着就行了,更多的理解,好奇,在他的世界里她是怎么看的?何以如此?就OK了。无需太多担心。
社会知觉的效应: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我们往往受第一印象的影响。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2、近因效应:一直感觉这个人挺好的,但最近有事求他时,感觉他能办成,但他不给办。然后,以前的好印象全都没了。这就是受最近因素的影响。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
生活中注意边界。升米恩,斗米仇。
咨询中的规则也很重要。
3、晕轮效应。就是以偏概全。因为一个人的好就感觉他啥都好。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好哪都好,一个不好哪都不好。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跳出来看,会不会是受晕轮影响呢?因为一点事我们就否定了全部。又因为一点事我们就肯定了全部。
交流中,如果出现晕轮效应的时候,应对方法就是具体化,“能说说看吗?是什么让你这么看呢?咋好啊?”
4、刻板效应。当我们提到啥,大脑中立马出现啥,就是刻板效应。说到哪个人,就想到哪个人就怎么怎么样。比如说到上海人,上海男人怎么怎么样?东北男人怎么怎么样?
在咨询中要格外警惕刻板效应。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自证预言。我们很容易受我们自己的固有的东西影响。
归因
就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很容易导致我们归因。对自己的归因,对婚姻的归因。
常见的分为内归因、外归因。出现挫折的时候老埋怨别人,这就是外归因。“都怪考试太难了。都怪学校老师怎么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话,无需反应太激烈。因为外归因往往有利于你家孩子的心理健康。抑郁症的往往都是内归因。
人有不顺的时候,一会选择归于外界,一会选择归于内部、自己,归于自己的归于内部容易导致出现问题,心理的问题,精神的问题。外归因的往往活得挺好,因为骂完了,也就啥事没了。
外归因内归因都各有好处,都不是绝对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正面的意义。关键是你能看到哪一面?看到以后你就会有更多的接纳。
接纳才有沟通,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看到正向以后就有接纳,接纳以后再沟通时就不会带有情绪,然后就能聊下去,了解他背后的想法、看法、评价。
幸福的婚姻往往都是外归因。“这个事不怪他”“老公这个事不怪你,纯粹是老天爷不长眼,你恁优秀,不选你,是领导没长眼。”
不幸福的婚姻往往是内归因。我们很容易对身边的人内归因“都怪你,都是因为你怎么怎么样,所以才怎么怎么样”,内归因的结果是:家庭会伤人。
学了焦点以后,好了很多。起码我们知道了,先闭嘴,不说。不内归到都怪他。
但注意也别归因到自己。
网上有一篇文章:老头子都是对的,可以搜来看看。
人越失望会越有情绪。
社会动机 :我们在社会中做事的动力。包括亲和、利他、成就。
1、亲和:就是亲近合群。往往起源于依恋,对主要抚养者的依恋。跟别人有没有亲和力,往往起源于他跟他主要抚养者在婴儿期,幼儿期的依恋关系。跟主要抚养者的关系越和谐越亲密越容易跟别人亲和。
很早的时候网上有一篇文章,就是说在婴儿期他哭的时候别理他,不哭的时候再抱他,这纯粹是在胡扯。如果这样孩子将来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有人格问题。这个时候的婴儿是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需要被很好的照料、被关注,被满足。从精神分析方面说,就是满足于最初的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如果哭的时候不管他,等到哭累的时候再抱他,他就会对这个社会不信任。将来对周围的人,甚至对你会很难有亲近。
婴儿期0~3岁幼儿期3~7岁。
越是成功的人越孤独。
2、利他:有利于他人。我们天生是有助人之心的,只不过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环境、不是很忙的时候、助人之后得到了很好的榜样肯定认可,也受个人的人格特点影响,也受自己的专业影响,义不容辞。
我们要想找人帮忙的时候,需要考虑什么时候病人更容易帮我们,肯定要选别人心情好的时候,心情好,这几天天气也不错,春风得意。
如果有他人在场,也不容易助人。他人在场容易导致责任分散,
我们找人帮忙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让他知道我们找过别人。因为如果让他知道你在找她之前,你找过了别人,就会让他觉得你没有把他当回事,没有看重他,他心里就会不舒服。
每个人都希望被更多的看重。我们学了心理学以后,特别是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更多的时候把他当回事儿,把他放到心里,有没有认真的去听他说?真的很看重他的观点,他的想法吗?如果有的话,你自然而然的就会认真的听他说,如果没有,你就容易去打断。
3、成就:哪些方面影响成就呢?了解以后就容易让孩子更有动力。因为有动机了就会更有动力。
自尊=成功/抱负。往往成就越大越有自尊,越成功越容易有自尊,抱负越大自尊越低(因为抱负越大越不容易实现越容易受挫自尊就低)
a:目标的吸引力。如果一件事对他没有吸引力,他就不会有动机。
做咨询的时候,探寻对方的知觉,去看对付在乎啥?想要啥?希望咋样 ?期待是什么?这些都是在探讨对方的目标。只有目标有吸引力,他才有改变的动力。他才会更愿意去实施,去更多的探讨。
同样,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顺势而为。如果当下没有吸引力的目标 ,就去聊孩子能聊的话题,比如孩子的游戏、小说等,这些方面对他的当下有吸引力的就从这些开始聊,然后再逐渐的深入。而不是上来就聊学习,他最讨厌的东西,如果上来就聊的话,往往聊不下去。当然这个目标又跟孩子的卷入有关系,这个事卷入越多,就越会跟孩子有关系,孩子就会越想去改变。孩子卷入越少,他越不参与,这个目标就对他越没有吸引力。
所以要多确认对方的知觉,让对方有更多的参与,要让他更多的去做。他才会更多的参与,才能更多的在乎。
实际生活中很多目标都是爸妈设定的,孩子听话照做就行了,但是到一定年龄孩子他不会听话照做。结果往往就是孩子做不下去了,不想做,没有动力。
b、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他感觉能实现他就去努力,他感觉不能实现他就会放弃。
如果他感觉不可能实现,做了也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可能就不做了。
我们不怕努力,怕的是努力之后没有效果。如果我们一眼看过去没有效果,那我们还努力干啥?但如果他感觉:我努力了是有希望的,他就会去努力。如果他感觉失败概率很大,他就直接不尝试了。
我们在生活中要想让一个人更多的有动力,想做这件事,需要让他感觉到能实现,并且实现了以后还会不错。
焦点解决中,我们会去跟他探讨“美好的愿景,实现之后会怎么办,会给他带来哪些好处,哪些变化?意义是什么?”,可能他的动力就比较足。
生活中我们需要更注意这些,通过浸泡式学习,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觉察,更多的意识,后续我们可能就会知道:探讨的目标是不是有点大,但一定要确认对方的知觉,不要以你的感觉感觉达不到,要让对方来感觉。他感觉OK就OK,他感觉有点大就有点大。他感觉能完成,对他的当下来说就能完成。将来感觉有点大的时候再去调整也是可以的。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如果他感觉干这件事情太无聊了,没有任何的意义,他就不容易去干。
比如说一个月给你一部分钱,这部分钱比你现在的工资还要多,要高一倍,你干还是不干?如果干,干什么呢?让你天天去计算1+1等于几,2+2等于几等等,一天让你计算2000道题,开始头两天还好,估计再干几天你可能就吐了。高一倍工资,如果再高两倍工资,你也不一定去干。
那为啥呢?如果人生天天就干这些事,没有任何的意义,就为了这一点钱,就感觉没有任何的价值。没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如果感觉这件事情不足以实现自我的价值,随时就可能去跳槽,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都满足了,他就有可能去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如果不能实现,工资再高,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一定去干,除非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的除外。很多大城市的孩子多去追求他感兴趣的,能实现他的自我价值的,可以展示他的才能的工作。
4、侵犯:就是侵犯他人。
侵犯的影响因素:
a,目标的受阻程度,如果他感觉不容易实现或者是他感觉不公平,就有可能去侵犯他人
如果家里有个两个孩子,就需要注意了。因为两个孩子容易争宠。同胞竞争,非常激烈。有的兄弟两人一年多都不说话。为啥?感觉不公平。
有的家长会说你是哥哥或者是你是姐姐,应该让着他,你怎么又欺负你弟弟了,怎么怎么样,如果这样的话,兄弟之间或者姊妹之间就容易有侵犯行为,因为他们感觉不公平。
不要要求哪一方怎么怎么样,越要求越容易出事,反而会反目成仇。这样往往是因为父母没有一碗水端平。
b,侵犯后果。会掂量侵犯的后果,如果侵犯以后没有什么惩罚,就会继续侵犯,尤其是父母对孩子这一块尤其要注意,注意边界,当孩子对你呲牙的时候,要非常的坚定,否则有可能他以后会跟你动手。也可能是相互的。如果爸爸经常给孩子动手,孩子也会反过来动手。
身教至关重要!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
c、情绪状态,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容易侵犯他人。
心情不好的时候,先别惹他,让他先冷静一会儿。
在吵架的时候,有的人会激对方“你想咋滴?你想打我是不?你来呀,你来呀,你不来打我,你就不是男人!”然后,可能对方就受不了了,就有可能会来打。
还有的人,开车的时候,躺在人家车前,“你有本事,你压我呀,你轧我呀”这样太危险了。人家可能情绪上来时候真的就轧了!因为这时候情绪不受控制,容易导致侵犯行为。
所以千万不要跟一个情绪上来的人去发生激烈的冲突。
d、自控力,如果一个人自控能力不太好或者是醉酒状态,就会容易去侵犯他人。
e,跟道德水平有关系,道德水平低的人就容易有侵犯行为。
侵犯的这一块大概就这些,要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有更多的避免,比如目标这一块,不要设定的太高,不然有困难,要更多的公平,跟他探讨侵犯的后果是什么?在他情绪状态很糟糕的时候给予他更多的理解,而不是这个时候讲更多的道理,去激怒他。还有自控力,自控力太差的人,我们也不要跟他有太多的冲突,还有道德水平。这些都是影响侵犯的因素。
社会情绪:包括内疚、自责、嫉妒等等。就是我们对人的一系列的情绪。
我们很容易有嫉妒之心的,并且我们容易嫉妒身边的一些人,人性的特点就在于不希望身边的人过好,估计完全希望你过好的,可能只有父母。甚至有的时候兄弟姐妹都不一定希望你过得好,因为会嫉妒。朋友之间也容易有嫉妒之心。
所以老祖宗就非常智慧“财不外露,不要在别人面前展露咱们的优越感,不要显示你很牛,你很厉害。”
因为在我们展现我们自己很厉害的时候,对方就可能会有情绪出来“凭啥呀?凭啥你行我就不行啊……”,老子道德经里就讲到,和其光,同其尘。
嫉妒是一把刀,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在自己的心里,往往更多的时候就是插在自己的心里。所以我们就需要去调整自己,去梳理自己,同时要注意不要在别人面前去展现自我的优越感。你越展现可能别人就有对你有更多的不满,关系可能开始疏远之类的。虽然知道,但是实际中可能还会忍不住。一不小心就会想去展现自己的优越感“老公多爱自己,孩子多优秀,自己收入有多高,自己水平多牛等等。”
了解人性以后,你就会避免自己陷入被动,就会更能了解对方,就会知道在什么时候呈现自己什么样的状态。而不是我想怎么呈现就会怎么呈现。否则实际生活中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结果。
态度:
态度的形成规律: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是他得愿意开始去接触,这是前提。如果他不愿意接触,她就不可能产生依从。愿意接触,不排斥,可能就开始卷入了,再逐渐的深入,他就产生了认同。越了解越认同。认同多了往往时间长了就会带来内化。
我们焦点的学习其实也是态度的形成过程。最开始的时候也没咋感觉怎样,就是了解,这时候就开始有了依从,慢慢的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认识,感觉还不错,确实有变化,就开始有了认同,但认同还不够,认同以后还没有更多的做到,然后再经过浸泡式学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反复的强化,一遍遍的听课、讨论、约练、去用,逐渐的内化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同样的,我们再让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时,也是一样的,首先上来你不能给他制定很多的目标,要求,因为他就没有依从的机会,怎么会有认同、内化。那咋办呢?先让他试试,试试就行。试试他才会有依从的机会,在试的过程中给他更多的鼓励、欣赏,让他有更多的成就感,这个时候他才有更多的认同,认同之后他就能坚持下去,时间长了慢慢就内化了。
这是一个过程。遵循规律而为才能有更多的转变态度。
态度转变:有4个构成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
要想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得有另外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去给他传递特定的信息,他才转变。举例:谈恋爱,歌曲“都是月亮惹的祸”
要想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得选场合。妈妈请儿子吃好吃的啊,陪她去旅游啊,在孩子情绪不错的时候说“乖,妈妈跟你商量个事儿行吗?”这个时候就容易达成。
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
受传递者的影响,传递者可信。做咨询的时候,刘老师没说几句话,来访者就有可能转变,一方面是咨询稳定的情境,稳定,温暖,还有稳固的咨访关系,来访者对咨询师非常的信任。
咨询中将调:不求不帮,来欢迎,去不留。信任度不够,这样的话,即使做咨询,效果也不会太好。咨询关系非常受信度影响。
有权威的咨询师坐那,几乎不说什么话,就非常有效果,为什么呢?就是信任,信任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良好的情境就会产生了。
故事“曾母杀猪”,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公信力 ,足够的让孩子信任,非常非常的重要。
家长们如果满嘴跑火车,后患无穷。
沟通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例如电话呀,微信呀,不同的人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人容易去沟通,有的人就不容易去沟通。
他人:
1、沟通:信息源就是传递者,信息接收人就是接收者,背景就是情境,沟通的过程中要有反馈。所以在咨询中要有更多的澄清,具体化,需要去了解更多的情况,说完之后要去问问他“你怎么想的?你听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因为沟通的原理必须要来回反馈,才能真正的沟通。
两个人沟通,其实是6个人在沟通:一个是真实的你,一个是你认为的你,一个是他认为的你,一个是真实的他,一个是你认为的他,一个是他认为的他。
你认为你是个好人,其实你并没有这么好,可能在他眼里面你就是个大恶人;他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但是在你眼里面他可能就是一个混蛋。然后可能一系列的矛盾误会就出现了。所以在沟通中需要去澄清对方。
而往往家庭里面亲子的沟通,孩子说他自己的,孩子以为自己说明白了,然后家长听自己的 ,家长以为自己听明白了,听懂了,然后家长又开始说他自己的。家长以为自己说明白了。孩子也以为自己听懂了。可能就乱套了。
咨询的时候为什么会更顺利?因为咨询师会更多地保持专注、听对方、澄清对方、确认对方的知觉。家里面就很难做到,因为很难专注,很难静下心来听对方的。因为我们一听就炸了,很难进行下去。
所以,在家庭中,我们可能用不上心理学的很多技术,但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沟通:更多的听他说,澄清啊,试着了解他在说什么,相信他有他的道理,不断的具体化,了解他说的意思。能够理解明白对方了,这就是最大的进步。
2、人际:
良好人际的原则:相互:人都是相互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因为人都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报之以桃,投之以李。关系就会更长久。交换:你对我有帮助,我对你有帮助,关系也会更长久。有的关系走着走着就没了,可能是单方面的付出。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不错的,所以就不喜欢别人来否定自己。所以我们都喜欢那些认可我们的人,欣赏我们的人。
焦点解决非常看重这些,焦点解决是很多学派的有效因素的集合,就在于此!它把很多有效的东西集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东西。
平等原则:我们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才会有更多的交流,关系才可能好。
亲子关系不好,往往是因为不平等。
人际的几种程度:亲和、喜欢、爱。
亲和起源于依恋,最低层次的人际,喜欢是再高一层次的,爱是最高层次的。感觉这个人不错,就有了亲和,有了亲和,慢慢接触多了,就有了喜欢,喜欢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爱。
喜欢和爱的区别:爱会有更多的依恋,利他,亲密,离他不行,不在一块儿特别的想他,爱情更多的是奉献,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奉献。亲密以性为基础。爱情往往会有性做基础。有性的吸引力而喜欢就没有。
喜欢受哪些影响:熟悉与邻近、相似、互补我们都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也喜欢与我们互补的人。外貌,我们都喜欢那些长得好看的人。所谓的一见钟情,往往都是钟情于外貌。
才能 我们喜欢有才能的人,最喜欢的是有才,又有一些小缺点的人,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感觉离我们近。如果很有才,太完美了,完美无瑕,反而不一定喜欢,因为离我们太远。
人格:人格里面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在人际关系里面排第一。
最让人讨厌的就是虚伪。别把别人当傻子。没有人是傻子的,你要把别人当傻子,可能你就是这个社会上最大的傻瓜了。
爱情的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家庭的核心是夫妻。我们好多时候都搞错了。把夫妻关系经营好,孩子在这个家庭里面就会更稳定。温暖稳定的环境,才会让人更好的成长,让孩子更好的生长。至关重要!
爱孩子就好好的爱另外一半儿。如果你要真爱孩子,你就好好的爱你的另一半。这才是真正的在爱孩子。
好好的爱另一半,就是好好的在爱孩子。如果家庭里面经常是动荡不安的,孩子咋会能好好的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