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澜《幸福力》12全情投入:我的所爱,找到所长

第四章 

一心一意,乐此不疲

找到所爱,找到所长

图片

成功与幸福能不能兼得?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如果能投身于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业,那么成功与幸福的概率都会增加。

你们听说过“木桶原理”吗?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多长。那么想要获得成功,是不是补齐自己的短板最重要呢?

另一个理论是“打枣原理”。你有几根不同长短的竹竿,要想把枝头上的枣打下来,是长竹竿更管用呢,还是短竹竿?答案不言而喻。

善于发现和运用自己的优势,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人人都有优势,同样人人都有劣势;有劣势并不意味着你一无是处。如果陷入过度关注自身劣势的怪圈,一味地努力改正缺点,只会让人身心俱疲,在与自己的作战中,增添了挫折和沮丧,事情做不成,心情也不好了。

许多父母特别擅长“扫兴”:他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往往会更关注孩子的缺点和短板,不断提醒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或者比起邻居家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足。严格要求固然出自良苦用心,但“你数学考了100分,为什么语文没有也得100呢”或者“你考了全班第一,为什么还不是全年级第一”的诘问,常常让孩子感到非常沮丧。一句“这都是为你好”,又把孩子申辩的嘴彻底堵住。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看到自己和孩子的优势并把它发扬光大,而是盯着缺点不放呢?

从大脑科学的角度看,首先,我们的关注是有选择性的。

大脑往往会选择性地关注欠缺的事情,而忽略已经获得的;关注别人拥有的,而忽略自己拥有的。选择性关注不一定不好,但是会干扰我们认识事情的全貌。法则的影响下,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带着负面偏见看人看事,即便是最乐观的人,也倾向于注意负面信息多于正面信息。这常常导致“好事不出村,坏事传千里”。

最后就是投射机制。从心理学层面来讲,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当孩子表现出一种家长厌恶的特质时,家长就会发火。我们以为这是在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下意识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莉·沃特斯(Lea Waters)是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写了一本书,叫作《优势教养:发现、培养孩子优势的实用教养方法》(The Strength Switch: How the New Science of Strength-Based Parenting Can Help Your Child and Your Teen to Flourish),认为优势教养能给孩子带来两个至关重要的心理工具:乐观和坚韧。

乐观这种力量可以不断激励孩子,让他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未来;而坚韧则是孩子遇到挫折时能重新振作的力量。一个坚强乐观的孩子能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改正自己的缺点。

从优势出发教育孩子,并不意味着忽视缺点,而是为了让孩子找到一种坚定的自我认同。它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挑战,积极地对待他人,学会从更整体、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修正。这种思维方法对成年人也是大有帮助的。


如何判断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呢?可以从三个要素来考虑:擅长做的,经常做的,一做就非常高兴的事情。

比如,我从小就喜欢读课外书,也喜欢讲故事,只不过有时我把讲故事的时机选择在上课的时候。一旦听懂了老师讲授的内容,我就跟同桌说上了小话:“欸,昨天我看了一个希腊神话,说的是伊卡洛斯安装了一双翅膀,振翅高飞。只不过他的翅膀是用蜡和羽毛做的,当他越飞越高,离太阳越来越近的时候,蜡融化了……”正说得起劲,传来老师的训斥:“杨澜,不要说话了,你要是听懂了也不要影响别人啊!”

不过老师很会激发孩子的热情,从这以后,她把画黑板报的任务给了我,这样我就可以把好故事写出来,画出来,给全班同学看了。这也算是我最早接触的媒体工作吧!老师采用的就是优势教育。

最容易被发现的往往是核心优势,如音乐天赋、运动天赋等。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优势,要尽可能早地发现这样的优势并为孩子创造这方面的环境。


还有一种优势是成长型优势,是指我们愿意满怀热情去尝试的事情,而且做得还不错,只是使用频率不太高,所以不是一开始就能显现出来。这种优势如果能够被发现,并获得发展机会,也有可能大放异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潜力”。

中国女足守门员赵丽娜小时候并不那么喜欢足球,也没想过要当足球运动员。家里送她去学钢琴,她坐不住;去学跳舞,她觉得不好玩。7岁那年因为身体素质好被教练选中踢足球。奔步、踢射、扑球、铲球、对抗、团队协作,足球的综合性让她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她阅读与足球有关的书籍,其中一本叫《为什么是足球?》,才了解足球原来是最接近人类狩猎的运动。

从制订战略到战术配合,从个人能力到团队协同,足球充满魅力。这样的学习让她在训练和比赛中更深刻地理解足球,也磨炼自己内心的力量,能做到即使身后有对方球队粉丝的山呼海啸,自己也岿然不动。她与足球合体了。


同时,她也突破着大众对踢球女孩的刻板印象,她当过摇滚乐队的鼓手,喜欢电竞,是视频up主,她说,人生有一百万种可能。她允许自己不断开发多方面的优势,而且从中获得很多快乐。

第三种优势是习得性优势。这是指我们不一定那么擅长,但环境需要甚至逼迫我们学会的一些能力。

如果说优势是源于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那么习得行为就是在外界的诱导下靠后天努力学习得到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动机起初往往是获得外界的奖励,但它也并不是负面的。

比如,我1999年与先生一起创业成立阳光媒体集团,只是想更自由地进行创作,特别是谈话类节目和纪录片。但后来我发现,创业难,在文化领域创业就更难了,特别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在“我想做什么”和“市场需要什么”之间取得平衡。


我开玩笑说,自己是典型的“为了喝一杯牛奶,而养了一头奶牛,后来开办一个养牛场”的人。之前缺乏商业训练的我决定从学习看财务报表开始,还要学习内部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模式设计等各种技能……环境逼着我不断学习。

这二十几年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刻骨铭心的教训,痛并快乐着,冷暖自知。但我没有后悔,因为这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一条路。

商业是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只有把企业做好,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

从《杨澜访谈录》到“杨澜读书”,从《探寻人工智能》到《新生万物》,从女性学习社区到大型文旅演艺,再到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阳光媒体集团成长为有创新基因的文化品牌运营商,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而我也习惯以企业家的角度去思考、去工作。


渐渐地,商业思维和运营能力,就成了我的习得性优势。

其实,优势并不单指技能,它同样可以是心理优势。

马丁·塞利格曼总结出人的“二十四种优势”,包括智慧、节制、正义、仁爱、勇气、韧性等等。他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心理优势并付诸日常的实践。

比如,一位餐厅女服务员嫌工作辛苦,手上托着的餐盘过于沉重,而她发现自己的优势是喜欢人际交往。于是她把每天的工作看作认识新朋友,为他们增添快乐的事。这样一来,她发现,虽然手中的盘子没有变轻,但她没有那么疲劳了,还得到了更多的小费。

想要获得成功和幸福,不仅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持续的内在动力也很重要。

2020年5月,国内著名的社交网站豆瓣网上成立了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里面的组员很特殊,他们全部来自985、211大学,打小学习成绩优异,在家人和老师的殷殷期许下考进名校,有些人甚至还是地方状元,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光环不见了,不仅在激烈的学业竞争里逐渐失去了优势,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通过成绩来突显自己的价值,而且还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兴趣。所以,他们自嘲为“废物”。这个小组短短半年内就聚集了11万人在这里诉说自己的经历。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大学生也太脆弱了,优秀的人比比皆是,成绩不如人就去努力啊!等进入社会,还得和大把优秀的人竞争呢。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努力,只不过他们陷入了自我内耗和负面情绪的旋涡里,打不起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就业市场的压力,问题也可能出在缺乏内在动机上。

他们大部分人在高考前最常听到的话就是:考上好大学才有更好的人生。高考前,学生的动力来源于外界的期待,考上名校能够让家里和学校更有面子,选择热门专业是因为别人都说有前景,但这里面却从来没有自己的意愿。

所以,很多人就只有考高分、上名校这样模糊的目标,至于自己的爱好和优势更适合学什么专业并不了解,直到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可问他真正想学什么,却又说不上来。

其实不只是学生,很多职场人也是一样,选择一份工作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对行业的热情,而是外界的激励方式,如金钱、地位和名望。

消费社会还在不断宣扬一种中产阶级的“标配生活”,要有车有房,每年要去旅行,孩子要去上最好的补习班,等等。很多人都去追求这种“标配生活”,不想在同辈压力之下被比下去,陷入一种“内卷”的模式,当求而不得的时候就滋生倦怠情绪,最后就会质问自己:这一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妨把时间线往前推一推,回想一下三四岁孩子的状态,你会发现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旺盛,对一件事情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亲自去证实。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就从主动变成了被动,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Why We Do What We Do: Understanding Self-Motivation)的作者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 Deci)和他的合作者理查德·弗拉斯特(Richard Flaste),两位学者在这个领域共同研究已有40多年,他们发现,一个人也许会因为外部压力、激励手段高效地完成任务,可是他的内在动机是缺失的,这会导致他在心理上变得疏离、冷漠,进而滋生反抗的情绪,变得不负责任。

相反地,想要让一个人富有责任心、创造力,保持积极行为,拥有持久改变的动力,核心在于让他充分地调动自己的内在动机。因为人往往最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热爱的事物所驱动。


那么,怎么唤醒和保有你的内在动机呢?魔法就在于“有的选”,或者叫作“自主性”。

为了研究出为什么内在动机会消失,两位作者决定做个实验。实验的内容是玩一个叫作“索玛拼图”的游戏。它由形状各异的小积木组成,可以自由拆卸拼合成各种形状。德西召集了两组学生,让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去拼图,告诉其中一组,获胜的话会有奖励,而对另一组学生却什么也没说。规定时间一到,工作人员进来检查结果,并安排学生们原地等待一阵子。

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德西教授发现,被告知能拿到奖赏的那组学生一旦拼图成功,就在屋里东走西走,百无聊赖,很显然,一旦实验结束,他们就不再玩了。相比之下,另一组学生却截然不同,他们继续玩着拼图,好像并不在意实验已经结束,只是沉浸在游戏的乐趣里。


这个实验让德西教授总结出,奖赏有时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一旦引入了奖赏模式,人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会聚焦在追求奖赏上,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事情本身的价值和个人的真实体验反而变得不太重要了,自主感也就减少了。

就像那组被告知能拿到奖赏的学生,他们很难再仔细去体会游戏本身是不是有趣,体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游戏。

竞争是否会带来良性作用,取决于实施者使用这些激励手段时持有的意图。

比如,选手在参加体育比赛时,如果教练的态度是“你只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放手一搏吧”,那么这种鼓励就会让选手继续专注在比赛和自我提升上面,这时的竞争不会消耗他的“自主感”,反而能促使他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但如果选手被教练一再地强调“这次比赛决定了你的未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选手就会更关注来自外在的评价,自主感就会减少。同时,压力的负面效果就被迅速放大,进而损耗他的内在动机。

图片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谷爱凌的心理素质就广受好评,这一切都离不开她的“自主感”。她的母亲谷燕女士说,在孩子教育方面她看重三件事:首先,成功不是逼出来的,之所以放手让女儿去做职业选手,只是因为她喜欢,这对于她就是最大的动力;其次,让女儿明白人无完人,只要尽力就好;最后一点,她告诉谷爱凌,与其拥有一个名校的头衔,不如记住一件事:一辈子都不要放弃学习。

想要保持内在动机,需要提升“胜任感”,并且从“结果决定一切”的思维惯性里跳出来。

胜任感指的是一个人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情,而且感到有所成就。它的源头是“内部结果”,和我们在做一件事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结果的重视要远远高于过程。

比如,有人坚信,寒窗苦读十几年,就等高考这一天;运动员努力拼搏十几年,为的就是拿到金牌,此外再无其他追求;职场上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强势的领导说“我不管你的过程怎么样,我只要结果”。


只重视结果的思维貌似注重效率,事实上却得不偿失。如果一个人总是忽视自己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就等于失去了由内部结果带来的胜任感。一旦结果令他失望,他就会变得非常消极、一蹶不振。

就算你已经找到了内在动力,又知道善用自己的优势,但人生中总有一些让人焦头烂额、精疲力尽的时刻,带来巨大压力和痛苦,把你团团围住。

2023年奥斯卡获奖影片之一的《鲸》(The Whale),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因为爱上同性友人而离开了自己的妻子与女儿,他不仅因此被家人憎恨,也为恋人的去世而陷入深深的自责,结果精神抑郁、暴饮暴食,成为重度肥胖患者,被困在沙发上动弹不得。

但是,当他看到青春期的女儿也怼天怼地,自暴自弃的时候,他无法沉默下去了。在电影的最后,他启发女儿看到人性善良与美好的一面,并拼尽最后的力气,站立起来。在生命的最后,他想告诉女儿:爱,值得奋力一搏!


很多人能做到对他人的呵护,却对自己特别苛刻。

对自己的仁慈(self-compassion)是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要想突破困境,我们首先需要接纳自身的负面情绪,承认它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改变的动机。

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滑雪空中技巧金牌的徐梦桃,曾这样描述自我情绪疏导的方法:

“面对巨大的压力,首先要尊重人性,尊重自己的情绪。要允许这件事情(压力)发生,要允许这时候自己会胆怯,允许自己暂时无法变得强大。

你想,我站在那么高的地方,大风刮过来,寒冷刺骨,我为什么不害怕?只有接受自己的脆弱,才能冷静下来,理性分析自己该怎么做,比如,我曾经做过多少练习,稳定性如何,今天的风如何可控,等等。有压力的时候,我的经验就是要面对它,接受它,尊重它,分析它,解决它。”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是我们将困境的正面效应最大化的方法。


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写作了《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A Vision of Life as Play and Possibility)一书,他认为,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进行,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而无限的游戏,就是人生,它探索和改变边界,从而延续游戏。

如果有了无限的游戏的思考维度,那么人生中的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是一种经历,考验你的信念、你的心性,给予你不同的启发和智慧,让你认识朋友和敌人,从而给你机会去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精神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成功和幸福,需要被重新定义。它们来自我们内在的驱动力,把顺境和逆境转化为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并借助自身的优势获得成长,创造价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17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4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78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99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09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67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7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2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9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9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67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2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99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87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28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5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