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天,说起什么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了。她说大概是发现自己越来越不需要父母,一个人也能搞定一切的时候。她还说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她前段时间趁休假跑回家陪父母呆了几天,不知道是社会催人成长,还是一个人住久了生活能力大大提高,家里的大事小事她仿佛都能应付自如。以前连葱和蒜都分不清楚的她很自觉地承包了做饭这一项工作,衣服洗完叠得整整齐齐,家里电线跳闸她二话不说拿着电筒就往总电闸那里冲,从超市出来拎最重的一袋也能健步如飞。她在家这几天,一切都井井有条,甚至比爸妈单独在家时还要好。最后走的时候她妈妈给她发了条微信:一直担心你一个人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现在是真的觉得你长大了,这些事都能做好都能解决了,爸妈也不用操心这么多了。
我说这很好,我们终于到了回家待久了也不再被嫌弃的年龄。她叹了口气说其实那一刻心里并不好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父母欣慰后面的失落,虽然自己变得更独立更强大,不再是那个小到吃饭大到谈恋爱都要父母操心的小女孩了,可是与父母之间有什么东西也在慢慢流失。其实我能隐约感觉到她说的是什么,大概是那种需要和被需要的感觉。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或者让彼此感到亲切与贴近的,恰恰是需要,恋人如此,父母亲人之间也如此。
以前小时候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搞砸一切。作业做不完等着被班主任叫家长,被欺负了跑回去趴在父母怀里哭唧唧,半夜发烧睡不着跑到父母床前装可怜最后被背着送去医院,洗个碗打碎的比洗干净的还多,闯了祸总是等着父母给我们善后。那时候的我们什么都不会,以为父母是我们永远的保护伞,他们是超人,能解决一切。可是有一天我们经济独立,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钱,一个人也可以做饭不用再等着妈妈下班再围上围腰,以前被欺负了只会趴在父母怀里哭唧唧的人已经学会了动手打回去,不会收拾房间不会洗衣服的人早已学会把一切打理地井井有条,我们有朋友,有恋人,生活被与同龄人的欢乐充斥着。渐渐地不再想起父母,离开家之前信誓旦旦地说着一周一次的电话变得遥遥无期,我们已经有能力解决一切,可却忘了,最让父母感到幸福的,大概还是那个笨手笨脚什么都需要妈妈帮忙做好的我们吧。
这我想起看《请回答,1988》的时候,里面有这么一集我印象深刻,豹子女士有事要出门三天,出发前千叮咛万嘱咐父子三人好好吃饭不要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可等她回来后发现家里整整齐齐,没有她父子三人也能搞定一切时,却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直到儿子装作找不到东西,爸爸笨手笨脚烫伤了手,这些小把戏她明白这个家不能没有她。那一刻她虽然心里在抱怨父子三人,可是心里一定是甜的吧。因为她知道自己被需要。
前两天看到一个很心酸的新闻,是对一群空巢老人的集中报道。他们都和子女分隔千里,子女独自在大城市奋斗,而他们在老家和各自老伴相依为命,每年的春节成了大家唯一相见的理由。当记者问起他们最怕的是什么,百分之八十的老人说的都是生病,倒不是怕生病了要承受多大的痛苦,怕的是会给子女增加负担。看得我眼眶发红的是一个母亲,做了骨折手术却没告诉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在去厕所时手机响了没能接到,回拨时女儿问为什么不接电话,那个母亲说刚刚在厨房做饭,手机在客厅没听到。或许这样的谎言父母早已经说了很多次,只是做儿女的我们粗心到没有发现父母的伪装。虽然这条新闻想说的是我们工作后与父母的距离,以及奋斗与赡养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换一个角度来想,是不是长大的我们已经不太需要父母了,我们能独立解决一切困难,父母在我们生活中早已不是主角,他们变成了舞台上的一块幕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任由这样的距离横亘在父母与自己之间,才能任由父母的生活变得扁平,只能从他们自己的口中探听一二。而我们对父母真实生活的知之甚少,大概也是因为这种不需要带来的忽略吧。
想想还是蛮心酸的,成长是和过往背道而驰的过程。我们把故乡,把儿时的伙伴,甚至把父母抛在脑后,攒着一股劲往前冲。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衣食无忧,我们拥有鲜花和掌声,我们离开小城市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偶尔停下来的时候回头看看,会发现自己走了这么远的路,可也会唏嘘父母早已跟不上我们的步伐。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和父母的距离变得这么远,我们对父母的生活变得知之甚少。
我知道人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我们总有一天会永远离开自己的父母,可在此之前,我还是想赖在父母怀里,做一个撒娇打闹的小女孩。像是回到小时候,我需要他们为我遮风挡雨,他们需要我让他们的人生变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