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1)
2.携"生长力"的教学反思。
曾经,每个老师都被鼓励写教学反思,那时的反思写得热火朝天,可是过了不多久,又"风平浪静",一切归于平淡。那时如果要写,或是为了交"作业",或是为了赶"时髦"。很少真正为课堂而写,为自己的成长而写。
但是肖老师有反思的热忱,他的反思自带光芒,自携"生长力"。
他说:"最后的飞翔与其说是我带着学生飞翔,不如说是我代替学生飞翔,尽管他们已经准备好翅膀,真的,有时帮助也是一种扼杀。"他告诫自己,不可以替代学生思考,否则就扼杀了学生的成长。
他说:"我应该这样做---迎着她的目光,真诚的说:真好,你是在用心阅读家乡,那么就请你现场送出一句你写给家乡的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行走在你的文字中,好吗?"他为自己的课堂完美"出谋划策",为的是让学生飞得更高。
他说:"只是,这样的改写为什么不让学生来完成?甘心做水草的更应该是他们,水底也是天空,摇曳也是飞翔,一个小小的填空,不仅仅是一种词语的简单替换,更是一次对家乡的瞬时阅读,一次对乡情的深情点燃。"肖老师严厉的批评自己,自己的替代毁灭了学生多少美的体验与能力生长。
他再教《逍遥游》,绝不为了节省备课时间,又走回老路,而是完全摒弃了原来的复杂的讲解,转向"大鹏"这一审美形象,"大鹏"是一个极妙的切入口,让学生反复的咀嚼文字,在课的最后,孩子们甚至自己也成了"大鹏"。
再教《孔乙己》,站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披荆斩棘。勇于开出一条新的路,在"店内外"的"外"字上做足了文章,老课文要求教出深刻,又教出独特,在反思中一步又一步的向前。
这样的反思,是对教学细节的认真。是对学生成长的极为负责任。是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永不止步的追求。对一个个教学环节反复的咀嚼:学生是最好的状态参与进来吗?是否对学生的成长足够的好吗?还有没有最完美的设计?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一次又一次的改进。陶醉于发现,又陶醉于进步。于是学生们越来越好,于是老师也越来越好。
做乐于解剖自己,勇于探索前进的人,莫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