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第一本书到现在超过六年了,我还没有被批评指教杀死,想想还是有那么一点蟑螂般的心得可以分享。
除了能力、机运,如果你问我:「以写作为业的重要因素还有什么?」
我会说:「心态。」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命运,更决定他在一份工作是否能走得远。
至少我看过能靠写作谋生好多年,甚至一辈子的写作者,他们都在心态上调整到一定的状态,能够适当的过滤各种声音。
因为你混得越久,往往越有名,越有名才有可能拿到更高额的案子,跟更有高度与广度的对象合作。
让心态保持「韧性」、「活性」和「弹性」,才有可能在这个圈子存活下来。
一、韧性
如果想要走写作相关的工作,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靠能力赚钱,供给生活」,要是刚好还是兴趣,那真的很棒。
但写作的工作,作家、编剧之类的领域,都得给人看,给人批评指教。
批评指教永远免不了,如果害怕这件事,就很难在这条路走下去。
批评指教会让人心酸酸的,那无妨。渐渐地,自己会清楚哪些人的意见是善意的,哪些人就是来发泄的,哪些又是来蹭流量的。
二、活性
比经不起批评更可怕的是麻木,一旦对批评指教麻木,就更容易陷入孤独的处境,只听得到自己的声音,而忽略了那些善意的批评。
要让自己的心态保持活性,对各种意见和声音,保持开放。
好比我三十几岁才全职写作,合作对象多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读者有的甚至小我二十岁。得去聆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不然写的东西很难产生共鸣。
共鸣不是去媚俗和讨好,而是学习更新的表达方式,了解这个世界,这也是增进自己内涵最重要的方式。
当然阅读的习惯绝对要保留,我读的文章和书绝对比我写的文章和书要多。
保持活性,心就不会枯死,不会倚老卖老,因为真的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
尤其市场追新不追旧,除非你铁了心要当类型作家,不然今天比较火热的议题,你不去了解,不去探讨它为什么成功,而是老用自己一贯的角度去批评,甚至试着去教育客户。
我只能说,「祝你好运。」
以写作「谋生」,而不是宣扬理念,那么就得接纳作为写作者,对于编辑、营销、公关等促使作品成为商品的工作,自己的认知有限。
用学习的心态写作,写作更容易成长,对工作也更有帮助。
三、弹性
简单说大概就是要脸皮厚,但不是死皮一般的厚,而是充满胶原蛋白的厚。
让所有的批评与荣辱,在心口反弹,变成思想,变成文字,写作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更深入的,就是变成感情,弹性是看事情更宽广,更接纳。
跟活性不同的是,弹性更多时候是社交、生活待人接物的智慧。
很多时候,你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人家要找妳写一篇专栏,或是出一本书。可能就是你在某个场合给了人家一个好印象,可能是你经得起编辑的折磨,可能是你交稿的信用良好……
弹性,还包括从失败中触底反弹。
我天天都会在后台收到许多反馈,乍看貌似点阅率什么的都高,但批评也更多。
音频节目有被说过口音好难听的,文字作品从作品本身到外貌长相、风格类型和排版,人格(?)都被素未谋面的网民批评过。
无论是什么,还是得反弹起来,从交织的批评中、责难中,不失去对生活其他层面的热爱。
所以弹性还包括不要让生活堆得太满,要留余地给自己。
余地,简单说就是「休息」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自己成为工作的奴隶。偶尔给自己渡个假,让自己小小偏离了计划表。
反之,有时突然一个急件插进来,你也有那个空间接下这份挑战。
其实生活就像艺术,少了休止符的乐曲,或是少了留白的山水画,反倒失去了更深层的美。
有意以写作为业的朋友,随意看看,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