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天气不错,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节前就计划好了行程,陪家人来一场短途旅行。
最终选定了洛阳龙门石窟和国花园,这两个具有代表性和季节性特征的景点。
早上6:20就启程了,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赶到了龙门售票中心
票务中心满满地都是人,排队买票的过程中,抓拍了两位外国小美女,样子很可爱
简单科普一下洛阳及龙门的历史渊源: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多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与龙门山对立,伊河从中川流而下,远远望去就像天然的门阕,因此得名“伊阕”。隋炀帝迁都洛阳,宫城城门正对伊阕,君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伊阕又被称为“龙门”。
洛阳有三绝,其中第一绝就是龙门石窟,第二绝洛阳牡丹,第三绝洛阳水席。
还记得中学历史书中有学到: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成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呵呵,看来中学历史还没有完全还给老师~~~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佛身通高17米,据说历时24年才修建完成,用工人数达到80万,真可谓是一个超级浩大的工程。从这个地方可以感受到当年北魏、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兴盛与发达,这样的巨作若非帝王意愿、国家意志那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你想啊,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之多,换做个人或组织单是这个雕刻师傅的工钱都是一个巨额的开支根本无法承受,呵呵,说得有点俗气了,但是很现实。我想在当年如此大的工程绝对也可以称之为国家级工程了,就如同我们当今的三峡大坝、南水北调。
在这里一直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当年国家会花费巨资修建大佛,到底用意何在,原因何在?
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让我想起了大唐玄奘西行的故事,刚好处于同一时代,因此想到了三大原因也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1.政治目的:佛教的教义让人在精神上有了寄托,不再那么焦躁不安,思想开阔,内心平和,最终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看淡功利,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很多的人被佛教教化之后内心没有了争斗,自然少了叛乱了和纷争。我想古代的君王也有部分正是看重了这样一个作用,才会举国家之力,弘扬佛教文化和教义,当然不排除有很多古代君王只是单纯的喜欢,并把它当作一种信仰。(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2.经济兴盛的必然结果。当年的大唐是东方经济中心,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者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大唐贸易经商。当年大唐盛世经济繁荣,人人安居乐业。
当大众的物质生活富足的时候,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会变得更加的迫切,此时佛教从西方慢慢地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弘扬开来,佛教满足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蓬勃发展那是自然的结果。(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民众没有智能手机,如果有手机估计大家都在忙着刷微信聊天,雕刻师傅估计也无心雕琢佛像24年,那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级艺术宝库了,哈哈,开个玩笑)
3.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通过导游的用心讲解能够依稀的看出始建于北魏时期和隋唐时期的佛像服装是有明显差异的,北魏时期的佛像有很明显的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唐朝的佛像服饰已经明显被汉化。
佛像都在逐渐的被汉化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要轻视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这其中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巨大力量。回顾漫长的历史长河,这些文化和宗教的瑰宝经受1500年的历史冲刷依然保存完好,1500年之中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都已经化作风尘,安息长眠于历史长河之中,唯有它还在,唯有思想文化依然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沐浴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看清楚了这些,人生也会变得更加坦然,所有一切终将逝去,唯文化永存不朽!!!
伊河下游的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