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渊释子
昨天听了百合班俞老师的分享感触很多,首先看到俞老师讲课时的背景是整面墙的白色书柜,书柜中琳琅满目都是书,简直就像大学图书馆的一角,旁边有一扇绿色的芭蕉,自然舒适的环境中又洋溢书香气息,我猜想这该是位多么热爱求知,多么热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啊,这是俞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俞老师在分享中首先强调的是“愿景”。抓住开学的时机给孩子们描绘愿景,给每一位孩子手写一封信,再请孩子们动手自己写愿景,给孩子们手写名片,手写成长书签,在孩子们一路成长中不断给予激励和鼓舞,不断肯定孩子们的进步,让孩子们不断发表有仪式感的成长宣言,从老师描绘愿景到家长描绘愿景到孩子自己描绘愿景,从老师的肯定到家长的肯定,到自我肯定。孩子们最终学会了自我成长,在寒假中继续去描绘愿景就是最好的见证。
而反观自己,确实只是做了最开始的第一步,也曾在初一九月一日请孩子们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介绍自己和畅谈梦想,并拍下黑板上这张照片,记录他们最初的宣言。在寒假结束后的新学期请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年底看看自己有没有实现愿望。但是我却只是有头无尾,也许不是班主任的原因,教学压力之下,更没有很多跟踪成长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现实原因,我数了一下百合班的人数是四十人不足,但是我带两个班快有一百二十人,这是三倍的人数啊,所以要做到那么精细化,确实需要付出超常的时间和精力。
但至少俞老师确实告诉我一个道理:愿景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愿景要做,跟进是绝对少不了的,必须有始有终。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一定要认真地规划部署,绝不可以三分钟热情,草草了事,让愿景成为一种白日梦。
俞老师说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课题”。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问题,冷静下来,跳出来都要变成研究孩子们成长的课题,这里面就需要老师具备探究精神,具备不断深入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足够智慧。其实这一年多我也不是只是抱有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很多时候我感觉到无助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方法指导。
“每一个事实的背后都有被现象忽略的真相”,这句话是去年七月在国培时候听到一位老师讲的,当时感觉很震惊,反观自己的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似乎自己从没有好好去研究一下。如果我能够在认知上,首先抱着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就像研究课题的一样的态度,我想我会去不断探索未知,深入追寻现象背后的真相。
俞老师说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唤醒”。“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唤醒孩子心灵的什么方面。”这句话确实给我很大的启发。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是唤醒,是觉醒,而不是传授。
用唤醒,意味着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承认两点:一是深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会开花的与众不同的植物;二是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去完成他的个体成长,无论是骨骼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基于这两点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都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合力去唤醒他内在的生长力。
俞老师的第四个关键词是“科学”,正如我刚刚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唤醒,如何才能称之为“科学”呢?我想这就是要有建立在足够广度和深度的阅读上的认知和格局,每一个理念需要去实践中反复探究和求证,再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无论是教育书籍的阅读,还是认知、记忆、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书籍的阅读,无论是浏览式的报刊阅读还是深入的经典阅读,都是在打破我们原有的认知格局,不断吸收优秀的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形成新的认知体系。所以对俞老师说的学生的阅读汇报,各种阅读笔记和心得,确实对我很有指导实践方法的意义。
其实我们学校包括我个人也一直在倡导学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但是究竟如何去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或者收获呢?这一直是一个难题。这个我学期,我也在探索,我开始自己一边阅读一边带着孩子们做批注,一边自己写读后感,一边鼓励孩子们写,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也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有不少同学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并且尝到了“甜头”,这段时间网络教学,缺少展示的平台。但是我相信只要抱着研究的心态,我就可以把研究在网络教学中如何检测孩子们的阅读名著的效果作为一个课题,只要我能唤醒一棵“植物”开启书籍的灵魂之旅,就一定能唤醒更多的“植物”去开启各自的书籍灵魂之旅。
我凭什么去相信我能做到呢?唯有自己一直阅读一直思考一直探索能给自己持久的信心。又想起开始俞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热爱求知,热爱阅读,脑中浮现一幅画面: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爱读书的孩子们徜徉在书海之中,就用俞老师的寄语做结束,与君共勉:一个将阅读作为生活方式的人一定是拒绝了平庸与琐碎的人。一个将阅读作为生活方式的班级一定是一个高贵与智慧的班级。一个将阅读作为生活方式的民族一定是一个高贵与智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