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建荣,坚持读书打卡第20天,阅读书籍《社会心理学》,读书感悟:第11章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阻碍归属的需要只会更增强这种需要,而满足这种需要,就会降低这种动机。
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都会使用排斥来调节社会行为。
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尝试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
一、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
1.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迎也可以诱发敌意,大多数攻击和摩擦都发生在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中间,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
①相互妥往。
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
接近的交往能使人们寻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对方的喜爱。
②对于相互交往的预期。
接近性能使人们发现共性并交换回报。
预期的喜欢--期望某人是令人喜爱的和容易相处的--能增加与之建立互惠关系的机会。
③曝光效应。在多次呈现刺激之后,学生们对刺激的评价更为积极。
情绪相比与思维更具有即时性,
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
我们喜欢熟悉的人。我们喜欢的人似乎也更熟悉。
2.外表吸引。外貌的确很重要的,外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致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这的确令人感到不安。然而事实上,美貌的的确是一笔财富。
①吸引力和约会。
女性同样也会注意男性的外表。
②匹配现象,外表上的匹配将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③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成人在儿童的态度中也显示出了相同的偏好。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
第一印象,并不是任何时候外表的吸引力就比其他任何特质更重要。
第一印象形成的速度非常快,它对思维的影响也非常大,这就是美丽意味着成功的原因。
“美即是好”这种刻板印象准确吗?有吸引力的人和无吸引力的人,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很可能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预言。
④你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所发现的任何具有吸引性的特征。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
进化与吸引力,持进化观的心理学家用繁殖策略来解释这些性别差别。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美丽其实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健康、年轻和富有生殖能力。
进化心理学家也认为进化使女性预先就更偏好那些能够“提供和保护资源”的男性特征。
在挑选伴侣时,男性希望女性要有适度的外表吸引力,而女性则希望男性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两性都喜欢有爱心的人和聪明的人。
对比效应同样也在我们的自我知觉过程中起作用。
我们所爱之人的吸引力,一个相貌平平的青少年,尤其是一个拥有热情,迷人个性的人,成年后会变成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
我们不仅会认为有吸引力的人讨人喜欢,而且会认为讨人喜欢的人也有吸引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草坪的另一边可能更绿。但快乐的园丁却很少注意到。
3.相似性与互补性。
①物以类聚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相似产生喜欢。相似性产生了满足感。
不相似导致不喜欢。不同的态度对于喜欢的抑制作用甚于相似态度对喜欢的促进作用。
态度一致性:有助于人们促进和维持亲密的关系,也能够导致同伴高估他们态度的相似性。
②对立引发吸引吗?
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
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各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对立者并不相吸。
4.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
①归因,
我们的反应依赖于我们的归因。
讨好:自我服务的一种策略。
②自尊和吸引
③获得他人的尊重。
由于先前对美言的吝啬,才使得对方听到赞赏后特别满足。
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把坏消息也告诉我们的人。
真诚对营造两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很重要,但假定对方天性善良也同样重要。
5.关系中的奖赏。
我们是被那些令我们感到满意和开心的人所吸引。
吸引假设理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
我们还喜欢与那些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交往。
接近性能够带来报偿。
我们喜欢有吸引力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们会具备其他一些我们所期盼的品质,与他们结交能使我们获益。
如果他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相似,我们会觉得得到了回报,因为我们假定他们也喜欢我们。
我们喜欢被人喜欢和被人所爱。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好预测因素是他们相互之间的接近性。接迎性有利于双方不断曝光,从而进行相互交往,这也促使双方去发掘两人的相似之处,感受彼此的喜爱。
决定吸引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外表吸引力。对于约会陌生人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外表有吸引力的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实际上愿意选择那些大体上与自己的吸引力匹配(或者对方魅力不足但具有其它不补偿性品质)的人结婚。对有吸引力的人的积极归因形成了关于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也就是“美即是好”的假设。
双方在态度、信仰和价值上的相似性,会极大地增进了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喜欢。相似导致喜欢,对立则很少能产生吸引。
我们也很可能和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建立友谊关系。
根据吸引力奖赏理论,我们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奖赏,或者那些与奖赏事件相联系的人。
二、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那些影响起初我们对他人喜爱与否的因素,比如接近性、吸引力、相似性、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以及其他一些回报性的特质,也会影响到我们长期、亲密的关系。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但是长期的爱情并不仅仅是初时好感的延续和增强。
1.激情之爱。
热烈的情侣会长时间地注视对方的眼睛。
激情之爱是情绪性的、令人兴奋的、强烈的爱。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①关于激情之爱的一个理论。
激情之爱就是由于我们在心理上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唤醒而知觉到心理体验。
情绪的两因素理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的归因与这位女性。
激情之爱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
2.影响爱情的因素:文化与性别。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男性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热恋中的女性则一般会有像他们的伴侣一样多的情感投入,甚至会比对方投入的更多。
3.相伴之爱。
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与激情之爱中狂热的情感不同,相伴之爱相对平和。
激情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其他一些因素的重要性去随之增加,比如共有的价值观。
研究者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构成。激情之爱是狂喜与焦虑、兴奋与痛苦的混合体。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在一个浪漫的情景中,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
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深情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就被称为相伴之爱。
三、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1.依恋。
婴儿期对于成人的依恋增强了人类自己的联系。双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重视并享受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激情之爱似乎还有一些额外的特性:身体上的亲昵,排他性的期待,以及对爱人的强烈迷恋。
婴儿与父母之间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激情之爱相似。
2.依恋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这种信任的依恋能够形成一种亲密的运作模式--为个体绘制一幅成年期形成的亲密关系的蓝图,潜在的相互信任使含与冲突的关系得以保持。
②回避型依恋。
恐惧型:与别人太接近令我感到不舒服。
疏离型:感到独自和自足对我来说很重要。
③不安全依恋。以焦虑和矛盾为标志。
婴儿更容易紧紧地缠着母亲,一旦母亲离开,他们就会大哭,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表现出疏离或者敌意。
焦虑和矛盾型的个体缺乏信任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
早期的依恋经验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或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独特思考方法的基础。
3.公平。
吸引的公平原则:你和你的伴侣从感情中所得到的,应该和你们所各自投入的成正比。
陌生人之间以及日常的熟人之间通过交换利益来保持公平。
当人们看到自己的伙伴牺牲自我利益,他们彼此的信任就会有所增加。
公平原则确实是存在的,在那些持久的感情中更是如此。
①对于公平的直觉与满意度。
处于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更高,
那些认为其关系不平等人往往会觉得不舒服,占了便宜的一方,觉得内疚,而被占便宜的一方感到愤怒。
觉得不公平的一方会更加沮丧和苦恼。
知接到的不公平,引发了婚姻紧张。婚姻紧张又会加剧了知觉到的不公平。
4.自我表露。
深厚的伴侣关系是亲密无间的。
随着相互关系的深入和发展,自我表露的伴侣会越来越多地向对方展现自我。他们彼此的了解越发深入,直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为止。
表露互惠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
亲密关系可以激发更高的激情。
“当我和好友在一起时,就像跟我自己在一起一样。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推到极致。婚姻也正是这种友谊,它以彼此的忠诚为特征。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愿意表露自己的恐惧和弱点。现在男性,特别是那些持男女平等观点男性,似乎也越来越倾向于表达自已内在的感受。并乐于享受伴随双方信任和自我表露而来的满足感。
许多对浪漫的伴侣最终都形成了“自我-他人整合”。
自我表露可以如此轻易地帮助个体建立对他人的亲密感。
从婴儿到老年,依恋都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安全型依恋会使婚姻持久,生活美满。
如果双方觉得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付出与奖赏是成比例的,相伴之爱就能更持久。
相伴之爱的一个好处是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这是一种双方随着对方表露程度的提高而做出回应从而逐步达到的一种状态。
四、亲密关系的结束。
1.离婚
相对于集体主义(在那里爱情意味着承担责任,人们在意的是“别人会怎么说?”)在个人主义的文化(在那里爱情是一种感受,人们在意的是“我自己的感觉如何?”)中会有更多的离婚。
那些对婚姻的承诺比结婚的意愿还看重的人通常能够容忍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不满。
(二十岁以后结婚,都在稳定的双亲家庭里长大,结婚之前恋爱了较长一段时间,接受过较好且相似的教育,有稳定收入,居住在小城镇或农场里,结婚之前没有同居过或怀孕过,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年龄相当,信仰和受教育水平相似。):这些预测因素中没有一个能够独立作为稳定婚姻的实质要素。
2.分离的过程,
亲密关系有助于我们确定自己的社会同一性,并形成自我概念。
深入长久的依恋关系很难快速地分离,分离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
痛苦和争吵并不能受预测离婚。
真正能够预测婚姻危机的因素是冷漠、希望破灭和无助。
婚姻成功的夫妻有时从沟通训练中获益,学会如何抑制恶性侮辱,避免大动肝火,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
爱情并不总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也就这探明了婚姻解体的预测因素,包括强调感受重于承诺的个人主义文化,以及双方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和相似性的。
研究者也弄清了夫妻双方分手和重建其婚姻关系的过程,他们也在试图弄清健康而稳定的婚姻所需要的积极的、非对抗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