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东安芦洪市小长冲吃酒席,感受异地他乡宴席风俗,叹为观止,特地向当地人询问,又查阅资料整理了东安宴席十大碗的相关风俗,与大家分享。
学校一位领导母亲仙逝,一行人下午2:30集合出发,到那五点左右,例行祭拜追悼仪式之后就等酒席上桌。
六点半上了第一道菜水煮鱼,第一感觉:好大的碗,说实话我已多年没有见过办酒席用这样的大碗,等了约15分钟,第二道菜来了,又是大碗,有点像我们本地的松肉,主要由煮小肠,蛋,油炸面粉皮组成,俗称大三鲜。再等约15分钟,第三碗来了,一看是鸭肉,整只鸭估计分成四到六块,我夹了一块估计有三两重,喷香,可实在太大块,吃不下。又等了15分钟重头戏来了,大碗面子肉,真的讲面子,一盘估计至少五斤以上估计是八块,好吃!
听旁边人说,这还是第四碗,可我们已经完全吃饱了,按这个节奏,估计十大碗吃下来要两个小时以上。吃完后往旁边一瞧,原来我们桌上还有几大盘,本地人桌上没剩什么,都打包了,这里据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后面细说。
据了解,十大碗东安端桥铺、鹿马桥、芦洪市、新圩江等镇的农村传统风俗,东安其他乡镇农村各风俗不同,菜品则不同但基本类似。
过春节宴客,红白喜事通用菜品如下(上菜顺序略有不同):
一道菜(也称头子菜)黄川肉,或大三鲜。
二道菜,是鸭肉,或用牛肉。
三道菜,扣猪蹄子。
四道菜,笋子,或黑木耳,或海带。
五道菜,东安家鸡。或饲料鸡替代。
六道菜,富鱼,草鱼或白鱼用料。
七道菜,糯米饭,或八宝饭。(春节请客,这饭要省略)
八道路菜,扣肉。
九道菜,糟鱼,或摆鱼。
十道菜,青菜,或当季青菜。
这么大碗,吃酒席的人注定是吃不完的,但绝不会像城里人摆酒席那样浪费,在东安民间酒宴向来有“打包”的习俗。
亲朋戚友或者邻里遇到起屋上梁、生日寿诞、添丁进口、喜结良缘、老人过世等总要办酒席,六亲九眷不请自到,而且赴宴的人都携带礼品,一般是两斤左右的礼肉加一包糖,上面贴一张红纸,前往祝贺或者吊唁,表示“人到情义到”,以人情为重。
酒席一般是十大碗,其中有三碗是不吃的,黄川肉、扣肉、鸡肉。这几道菜出来的时候,每个人将它夹来放在自己前面的桌子上。席终,主人给每人一张粗纸,粗纸上贴着红喜字,用来包菜,这叫“打包”。
这和现在流行的“吃不完兜着走”不是一回事。“吃不完兜着走”是因为“吃不完”,打包回家,不要浪费,这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美德。但民间的“打包”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省下来留给没有参加宴请的老人和孩子,含有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其中。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贤惠的媳妇,叫美良。丈夫早年去世,留下一个婆婆和一个儿子由她抚养。婆婆年老,儿子年幼。丈夫在世时,六亲九眷办喜事由丈夫赴宴;丈夫死后,一般由儿子顶替,儿子小,就不得不由妻子美良顶替。美良每次到亲戚家赴宴,总是把好吃的悄悄留下来,自己舍不得吃,用手巾包起。
旁人问她:“你怎么不吃,包起来干什么?”美良说:“我每次在亲戚家吃十大碗,我就会想起我的婆婆和儿子。婆婆和儿子在家没有什么可吃,我不能只顾一个人吃好。所以我将它们留着带回去,让婆婆和儿子也尝尝。”
大家很受感动,也跟着把好吃的留下来包好,带回家去让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分享。后来发展到客人告别主人时,主人还要给每个客人打发一个“茶包”,里面包上糖果点心,说是带回去让老人儿子“接包”。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东安人受舜文化的熏陶,很讲究敬老爱幼,人与人之间很讲究礼貌。只要到民间一走,就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外出赴宴,村人问他:“喝喜酒去了?莫喝醉。”出门的人说:“是啊,回来到我家接包!”意思是说,“我打包回来,到我家一起享受
难怪,在刚开始有个大婶给我们发了一把袋子,我还纳闷为什么,原来就是给客人打包用的,真是有心了。
回家路上,我们聊起了各地的乡风民俗,聊起了今天的十大碗,大家都说够劲道真性情。讲句小气话,这样办酒席如果人情淡薄,主人家是要亏钱的。不过乡里人实在只要客人高兴,哪里还会谈什么得失呢!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自己特有的风俗,在这特色风俗上面寄托了乡亲们淳朴善良的真情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东安十大碗,确实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