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负担轻重直接关系到治理效能的优劣。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为基层减负,旨在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实事、抓落实、促发展。然而,基层减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在基层工作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干部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工作量大且人手不足,部分工作目标不明确,以及追责压力过大。这些问题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为基层减负,首先需要从思想层面入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在落实政策时做到不偏不倚,精准施策。
减少基层负担,还需从具体的工作机制上发力。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是当务之急。要严格控制发文数量,确保文件内容务实、针对性强,避免照搬照抄和重复发文。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提倡合并开会、套开会议,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改进调查研究方式也是减负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要多到困难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真实声音。调研要注重实效,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通过深入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
此外,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也是减轻基层负担的关键。当前,一些考核评价过于注重痕迹管理,把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还容易滋生形式主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频次,注重实绩考核,鼓励干部真抓实干。
为基层减负,还需要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解决问责泛化简单化问题,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实事求是、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同时,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干事的干部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构建正向激励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