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进入社会工作,对社交的关注可谓是从未停歇。
即使作为一名内向者,我也不想对外表现得很不喜欢交流,也希望能交到好朋友。所以,社交是不得不花心思经营的。
然而,我在社交这门课上,始终达不到及格线。接下来就分析一下。
千人一面vs见谁说谁
我看过一些社交的书,里面会教你逢人就多夸对方,诸如“你最近气色好好”“你孩子真聪明”“你老公真是顾家,你好福气”,这类是谁听了都会高兴的万能贴。
这类的话,说起来简单,我也试过一阵子,但难免给人一种不够真诚的感觉。
升级版的做法是,建立听众档案。也就是说,基于对谈话人的具体情况出发,知道他的想法,选择性地对话。
譬如,不说对方气色好,而应该问“你最近换化妆品了吗?”或者“你最近在健身吗?”然后再从化妆品和健身的角度延伸开话题。任何人都喜欢当老师。向他真心求教,这种变相的恭维比口头的称赞要受用得多。
皮笑肉不笑vs声情并茂
研究也表明,每次交流,绝大多数人通常只会记住对方的语调、言行举止和给人的感觉,你的身体语言,将会占到总体印象的93%。
谈话的内容,其实在谈话效果中所占比例实在有限。人的注意力更多得被标表情、语调和肢体动作占据,至于你说什么,是大脑最后处理到的信息。
我常常因为一个人表情轻佻或者肢体挑衅,而下意识竖起防护盾,内心拒绝与他交流。
但我不知道的是,我自己的表情动作管理得并不好。直到我有一次为了完成任务,录制了一次视频。第一遍录好回放,我简直想把视频中的我拖出来狂K一顿。
表情简直丑爆了,时常皱眉头,挑眉,翻白眼,还全程严肃脸,就像别人欠我几千万似的。
只要一想到,我平时就是顶着这样一张欠揍没精神的脸跟人交际,别人对我的印象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表情和动作都是可以管理的。时常录制一些视频,自拍,十分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的小毛病,多纠正多强化,慢慢就会好起来。
届时,他人对你的好感度也会up up up!
“我、我、我”还是“你、你、你”
我们都会有这种感觉,聊着聊着,你内心就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油然而生。你觉得你对这个话题也有话说,但是一般这个时候,对方可能也正说得起劲,还没说够,没有丝毫给你发言的空间。
这时候,如果只是闲聊也无所谓话题走向。但如果是需要协调或者尽快定夺的事,你就不能任由对方霸着了。
这时候,你需要使出转化句式,先总结一下对方的话,做个承接,再说出你的想法。
我见识过一位能言善道的人,她往往在发言前,都会这样说:“你说得很对,不过,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或者“你说得比较全了,我还是想补充几句。”又或者“你刚才说的那些。让我想起了…”
她基本上是圈内公认的会说话,别人既愿意和她说,也愿意听她说。
这三点能活学活用的话,成为社交达人不再是梦,赶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