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一)
昨天上午,突然想起来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家里都还没粽子呢,今年居然单位没发,也没人送,顿时感觉有些失落。
不过只失落了那么一下子,就匆忙地从小区的团购群里买了一些,没想到歪打正着地还买到了先生爱吃的黄米粽子。
今天早上,正担心粽子会晚到,可能应景吃不上时,刚好庄老师发微信来说别的事儿,就顺嘴问了一句粽子,没想到她说:“马上就到,一会儿就来取吧。”
我兴奋地说:“太及时了,我稍后就去取,正好煮了当早餐。”
取回来之后,我煮了一些黄米粽子、红枣糯米粽,还煮了鸡蛋和大蒜,另外配上小米粥,一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节日早餐。
吃完饭才发现还少一样应景之物——艾草。如今,我这记性真是差,忙了这个,又忘了那个,昨天说去买,竟然又给忘了。可是,此时外面下着雨,实在是不想再出门折腾了,于是就想着没有就没有吧。
上午陪孩子写了作业,玩了一会儿,期间收到了小区某个好邻居的微信:“我从咱们这附近采到一些艾草,你要是需要的话,抽空来我家取一些吧?”
“哇!你是及时雨吗?怎么知道我需要的?从哪里采到的啊?”我马上回复。
她说:“从咱们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之前见到过,今天说去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采到了。”
我说:“真有你的!我只想到要去买,根本就没留意过哪里能采到。”
说完,就立刻冲到她家挑了一把艾草,一路上轻轻地闻着它的香气,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却又思绪万千……
(二)
这把艾草,顿时把我带到了儿时,也带回了家乡。
小的时候,我也曾和爸爸一块去采过艾草。老家的荒地边一丛丛,一簇簇地长着这种艾草。
起初,我还不识艾草,根本无法把它们从杂草中分辨出来。
后来,爸爸说,你闻闻它的味道就记住了。
于是,我凑到它们跟前闻了闻,果然有一股浓烈的香气,而且闻着很是提神醒脑。
闻完后,我又仔细地看了看,发现它的叶子似菊叶,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就这样在旁边看着、闻着,感官记住了它,并将它的形态和气味留在了记忆的深处,直到今天也没有遗忘……
有一年的端午节前,爸爸还曾带我到其他地方去摘过芦苇的叶子,我们当地人用这种叶子来包粽子。
隐约只记得是在一处水塘边,远远望去满眼的绿,近看时发现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还有股淡淡的清香……
不过,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芦苇,而是离它不远的那池荷花。
爸爸摘芦苇时,我独自走近那片荷塘,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就像绿色的海洋,让人陶醉,心境也豁然开朗起来。
湖面上那一张张荷叶,翠绿的、墨绿的,颜色不一。荷叶有大的,也有小的,可爱极了。它们挨挨挤挤,有的紧紧贴在水面上,有的出水很高。还有的打着卷儿。那些高高挺立着的荷叶,犹如婷婷玉立的少女跳舞时高高飘起的裙摆。
而浮在湖面上的荷叶,好似一个个玉盘。偶尔,几只青蛙跳到荷叶上,溅起的一朵朵水花落在了玉盘里,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可爱透亮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几只青蛙瞪着鼓鼓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害怕了,又呱地叫了一声,跳到水里去了。
当微风吹来时,荷花和荷叶左右摇来摇去,像一位位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风停了,荷花又在水面上亭亭玉立。
当我沉醉于这荷花美景,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之中时,爸爸却在不远处叫我:“巧,我摘够了,咱们回家吧!”
这时,我才把目光从荷塘处挪开,依依不舍地往爸爸那边走去……
(三)
在老家,粽叶不用每年都去摘新鲜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吃完了粽子会把粽叶小心清洗干净,然后晒干后妥善保管,留着明年端午节再用它来包粽子。
隐约还记得,爸妈第一次教我包粽子那年,我们用的是往年的粽叶,颜色发黄泛着旧。
老妈跟我说过,包粽子的糯米需要提前一天先用水泡着的。如果要加红豆、绿豆、花生、小枣,也要提前几个小时泡好。
等这些食材都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
那时才发现,包粽子真是不容易,不是捆不好就是会漏馅,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方法不对。
后来按照老妈教的方法再包,就轻松多了。
正确的方法是:你需要先拿2张粽子叶,把粽叶的中间折一下,折出一个漏斗状。然后再往里面加入适量的糯米和杂粮,最后一定要将其按压结实,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会很饱满。接着用手捏住粽子叶的两边,将糯米捏住后,再把上面的粽子叶对折,让粽子叶盖住糯米。最后将剩下的粽子叶对折,用一根细绳绑住叶子的四周,这样一个四角粽子就包好了。
将包好的粽子冷水下锅煮半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享受了,自己包的粽子吃起来也格外得美味和有意义,我一连能吃三个甚至更多。
虽然现在的粽子有甜的、咸的甚至辣的,素的、肉的、水果的等各种口味层出不穷。不过,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最普通的红枣糯米粽子,也只有它才会有家乡的味道…
(四)
现在人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由此而产生了很多风俗。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有很多有特别寓意的习俗,比如在门前插艾草,吃蒜头,红鸡蛋,我们还会包粽子,喝黄酒,并举行龙舟赛。此外人们还要接已经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探亲等等。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赛龙舟的风俗。
家乡因为地处汉江流域,为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千里汉江穿城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赛龙舟条件,几乎每年端午都会举行盛大的赛事。
家乡的端午有小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与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之分,因此过去的龙舟赛,从五月初五一直持续到五月十五才算结束。
虽然现在的龙舟赛精简为半日,但是热闹程度和比赛规模比起往年却毫不逊色。
而汉江桥则是天然的观赏赛龙舟的理想场所,赛前只看见夹江两岸人潮涌动,万人观战,场面壮观。
而水面上则拉起了一条红色的绳子,这就是龙舟的“起跑线”。所有的龙舟都在这个线内一字排开整装待发,龙舟上的浆手们个个扎着头巾,双手紧握着划浆,黑得发亮的铜体肌肤绷得紧紧的。突然“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射了出去,站在龙头上的鼓手,一个劲的飞舞着双槌有节凑的擂着,浆手们十分默契地划着,动作整齐得象一台划浆的机器船一样,就连壮威的号子喊得都像是一个人吼出来的。
每个水手都拼命地划着自己的船桨,在诺大的汉江河面争先恐后竟自由。比赛场面越来越激烈,观众忍不住发出阵阵的呐喊声、加油声,擂鼓声也越来越大了,好像快要把鼓敲破了一样。只听见呐喊声、锣鼓声交汇在一处,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加油!加油!加油!”两岸的喝彩声响彻天空。
百浆翻飞,水花四溅,河面上荡起了一个个小圆晕。
快到终点了,每一艘龙舟上的选手们都已筋疲力尽。可他们仍然用力的划动着水浆,一起一落,龙舟一点一点的向终点逼近。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岸上的呐喊声也越来越激烈。参赛者很努力的划动着水浆。争先恐后的向终点冲刺……
儿时,也只有看了龙舟赛的端午,才会觉得过得够味、够劲!
(五)
如今, 在异乡的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家乡的龙舟赛了,想必今年因为疫情不会有龙舟比赛了,今天给父母打电话他们也不曾提起。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不过节也能随时买到粽子,包粽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就连我的父母,也因为人少不值当,很多年都不曾包了,而是到超市随便买一些也就将就了事了。
今天,我看着这把艾草,又读到舒頔的这首《小重山•端午》,竟然也有种“无人解,树转午阴凉”的感觉,突然好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总觉得那时的端午才是真正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