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熟是一个人的成长,这与集体无关。
孩童在花丛间玩耍,不甚跌倒。自己爬起来,整理衣服。这便是成长。
独自面对失败和情绪波动,这便是成熟。
与社会的认可无关。
(2)
高三毕业季的暑假,我独自在家中写作。这在旁人看来是项极其苦闷的工作,当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将零散的思索整理成通透而有趣的文字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同时,这也是一件快活的事:我为自己填写的人生第一志愿便是写作者。写作既能得到物质报酬,又能收获自我。这很合算。
独自写作,独自面对情绪,这是我的选择。
脱离群体,寻找自我。这也是我的选择。
要求自己成熟。这更是我的选择。
成熟往往会和压力、痛苦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抹黑成熟、惧怕成熟才是压力和痛苦的来源。
成熟的果实是快乐,妥协的代价是痛苦。这是我花费许久时间才想明白的道理。
(3)
绝大多数时候,成熟都会被曲解为妥协。
妥协要求人放弃棱角,放弃人最珍贵的财富。
这是一场不见血泪的屠杀,这样的屠杀在高三达到高潮:学校和家长规定高考前学生应该用生命换取分数。规定高考后应该“放飞心灵”去聚餐、唱歌。规定高考后应该放弃知识,习知市侩。
以“为你好”的名义,微笑的执政官设计了两场谋杀。一场针对孩子的快乐,一场针对青年的棱角。
接受学校的教育,这没错:收益高风险低。
但是学校和家庭并不总是充当孩子学习的引导者。求知的灯塔偶尔也会变成刽子手。变成阴沉的说教者和微笑的骗子。
据我所知,绝大部分学生的学校教育都是在痛苦中度过的。这就是妥协的代价:痛苦并非来自高考的压力,而来自对社会和家庭的妥协。
所以高考之后。痛苦并没有消减,反而在加深。这很正常,因为妥协的程度和方式也在加深。
(4)
规矩是使群体惯性合法化最常用的无耻说辞。
规矩很神奇:越老越有力量、越落后越有生机、越愚昧越有说服力。
规矩的权威逻辑往往是以历史久远的事实为标杆,以学术称号为外衣,用集体的名义进行恐吓。正因为如此,他的权威愈发可笑:规矩的力量是历史赋予,所以规矩生硬死板、不容更改。
这很容易理解,规矩多是落后的,禁不起市场的检验。
但同时规矩也是顽固的,它是弱者文明的头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长久阻碍。
相信并运用规矩是一种愚昧无知和无耻至极的做法,是为集体惯性作伥。
人是群体动物,害怕脱离群体是人的本能,寻求群体认同同样是人的本能。这种人性的弱点便是惯性思维的市场。
(5)
我曾经也将社会的承认作为生活的重心。
为此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戴着面具度过了十九年痛苦而恐惧的生活。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学会了妥协。我假装很热爱课本,假装很懂事,假装很成熟。
理由很简单也很滑稽:学校和家庭总是偏袒懂事和上进。
那时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是个弱者,脱离了群体,我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幸运的是:而今的我,不会因为所有人都认为毕业季应该放松就放纵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幸运的是:而今的我,不会因为毕业生这个群体的聚会就生怕落后而浪费时间,反而冷落一直想干和该干的事:写作。
幸运的是:而今的我,活得快乐而牛逼,走路带风,敢追求想要的事业,不接受任何人或群体的精神强暴。
思考而不是服从惯性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每一个人都有她存在的意义,不必像家长的认知,不必像我,不必像任何一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