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恰恰天蓝
1
母亲电话里聊道,现在饺子店基本没生意了,马路改道了后,在新路口开了六、七家的饺子店,有的店规模还很大,要雇3-4人来手工包,每天营业额流水达3-4K,饺子销售方式还进行了创新,还给配免费的骨头汤,不过个儿大了些,要卖2块钱一个了。话语中,有一种跟不上时代对新做法的羡慕。
前两个月,母亲还在为600块钱收了一个包饺子的徒弟而高兴了好一阵。
在前几个月,母亲的饺子店还是村里4家之一,是坚持的最久的老字号,村里头相临不过80米,多的时候也开到过8家。
前两天,母亲来电话说要和本家的芳姨到大路边租尹家的山地搭个棚再去开店去。
她要去,我不好劝,她说不是她想做,是想给咱弟占个好码头,是要给弟媳将来开的,打个好基础而已,有兴趣、又发挥余热总归是好事。
不过我心底在责怪自己,母亲都64的年纪了,还这么般折腾,真是为她捏把汗。心里也满是对她的亏欠。
为了生计,老人家自然比年轻人体会更深!
2
我门家临双车主道边,位于中心地核心地段,超市兴起的那些年,我曾向家人建议,将老家房子一楼改成超市,没有得到一家人的同意,特别是母亲,不同意的原因并不是怕不赚钱,而是母亲担心自己一家独大抢了乡里乡亲其它家庭式小店的生意,别人家的小店就会没饭吃,搞不好要改行。超市铺货大,品种全,价廉物美,对于省吃俭用惯了一分钱当三分钱花的农村人来讲,省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对同村其它小店的打击可想而知,对于路边临近的几家同样的小店更会是毁灭性的,搞不好大家斗起来。正因为大家把持着这个理,所以几十年了大家相安无事,没有太多的创新创意。
而现在大路上的饺子店一家赛过一家,已经不具备乡土氛围里邻里和睦相安无事的基本路数,更像城市里的丛林法则,讲的是竞争,是优胜劣汰。已前的小店做的是熟人生意,回头客,买家基本固定,现在的大店,主要服务的是陌生人,过路人,客户拿出钱来消费,理所当然要享用更好的服务、追求更高的品质和质量。在原来小店来看,差不多就行了,都乡里乡亲的不会那么计较,没有那么多讲究。
量化和标准多了,规则多了,竞争的节奏更快了,人情自然淡了。小村的变化,折现出来的是另外一种生计现象,是城市文化对乡土情节的侵蚀。
3
我们QY村的饺子店、包子店从我打小记事起就开始闻名县、市,饺子还是母亲首开先河,后来全村人的包子店基本上就不包包子,只包饺子了,有点甚至更名叫某某饺子店。
其实冬至吃饺子(有些地方叫饺巴、蕉粑)是我们GY家乡大部分乡镇的风俗,这个饺子和北方的吃饺子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这里的饺子个大,皮厚,肉多,是用蒸锅蒸的,主要材料是米,肉类精选家猪隔子肉、前腿肉。主要调料是盐和酱油,根据口味,可能有些人喜欢加点胡椒或墨鱼丝。
曾有朋友来吃过后说,这是他吃最好吃的米饺,完全可以去注册一个商标,进行开发。我当时的回答是:大路货,没得啥技术含量,只要食材新鲜、现做现吃,都会好吃。
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新的路数也在普及,饺子能走多远,也是其本身的生计,原产地品牌方向并非不是一条正路子。
真心的希望家乡的饺子,在它的始创人传承人一样充满乡土的浓情厚义,不是为了生计而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