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旬的时候有写过一篇《高效阅读之我见》。那么初触《跃迁》,便立即被作者古典所打动,樊登在作者光临栏目里难得一见的把话语主动权基本都让给古典,仅在后面的俩回合里(其中一个回合把古典的话题转到孔子的以直报怨),把握了主动权。
能在“要一杯水,整个海洋都来到身边”的时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古典的确是高手。
而我和书里讲的一样,很多时候,工具书对我来说是一定是功利性的读书,比如先过一遍目录,比如几乎或者从不读序。鸡汤类的更是如此。
然后,小说于我而言,便是极其放松的读物,目的就是让自己KEEP A HAPPY TIME。
是的,目的很明确。为什么读小说?因为它带来的世界真的很单纯。
听了作者光临,再看了俞敏洪的序,好激动、好燃。觉得:啊~ 我就是这样读工具书的。我就是这样和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我就是这样……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知音难觅。两眼,泪汪汪。
然后抱以强烈的希望帮睿哥在本书中总结和找到更高效学习的方式,以抵抗每周末铺天盖地的试卷。
然而发现全书只是针对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学习力。
克制住想不断翻动该书的冲动,决定站起来,走动一下。
下班之后,同事们一一告别,办公室又只剩我和李哥。我一边收拾电脑一边和李哥聊《跃迁》。李哥说,近一俩年还是想降低无效社交,继续啃书,备考注册会计师。我笑了:“我懂你。一张文凭长远来看,的确说明不了什么,但一定是一把能为你打开一扇门的钥匙,助你去看更宽更广的世界。”
如果注定这把钥匙是以应试为基础,那么,没有办法,有些知识,必须以死记硬背为基础,最简单的,如乘法口决表,如ABC。
如看到春江潮水,情不自禁吟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人,一定是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为基础的人。他哪怕拿起手机动用搜商,也不一定能搜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恩,想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还是领导专家的人。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
若不想成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或不想成为一个领导者,那么,读《跃迁》,似乎是无意义的。
恩,所以,此书送给少年睿哥的时间,大概便是要给他一个成人礼的时候了。提取的精华,于目前的他而言,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了。
不仅仅是在合适的时期,去作合适的事。少年时期,其实就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一个,可以成为俩条腿的图书馆的时期,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和学习。也只有通过大量的对比和阅读,才能有甄选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真的是很感谢安利这本书给我的朋友。很怪,我以为我找出了和书中不一样的观点。但是敲击键盘写作的过程又是一次自我梳理的过程,转了一圈,我发现作者整理和描述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难道,是我今天醒得太早,思维又开始迟钝了?
恩,这颗心,始终需要保持对知识的警惕,这,或许是FAYA所说的,真实……吧……
晚安~
PS:刚才在洗澡沐浴的时候突然想到的:假设根本没有超强大脑,那么马斯克、芒格等等的当代伟人,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隐秘知识分析理论。假如这个逻辑成立,或许我们就可以几何倍数快速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