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好学,有侠义心肠,但为人有些傲慢,不多礼,对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善待,对不合己意的人就不愿意见。他洁身自好,刚正不阿,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许多士子不愿归附他。他数次在朝堂上对皇上直言,弄的武帝下不了台,即使这样,但汉孝武帝对他的评价是“社稷之臣”。
一次,河南有个地方发生了火灾,烧了千余家,皇上派汲黯去巡视,他看到河南很多地区出现了旱涝,民不聊生,于是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回来后,他向武帝汇报:“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皇上认为汲黯贤能就开释了他,并任命他为荥阳县令。汲黯觉得做个县令有些羞耻,就称病回家了。皇上听说后,又把他召来拜为中大夫。但他经常切中时弊,犯颜直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茬,挑短处,而且是总挑皇帝的短处),因此,就不能总把他留在朝廷了,于是,让他去做了东海太守。
他在任一年多,东海大治。皇上听说了,又把他召回来做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一次皇上想招揽些文学之士,在朝堂上,武帝就说我想如何如何等等,汲黯就说:“陛下心里的欲望太多,表面上却要施行仁义,这样如何能效法唐、虞治国呢?”
原文是:“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大将军卫青宠贵时,大臣们都行跪拜里,只有汲黯拱手。但卫青“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淮南王谋反时,也忌惮汲黯。说他:“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当汲黯位列九卿时,公孙弘、张汤等还都是小吏,后来很多人的官职都比他高,汲黯心里也有气,就对皇上说:“陛下用人就跟堆柴一样,后来者居上啊。”
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哈哈!武帝又默然。总有个挑刺儿的大臣在身边,还不怕死,武帝的心胸也是可以了。)
过了几年,朝廷更换钱币(五铢钱),民间私铸的不少,淮阳处于要道,武帝就派汲黯为太守。汲黯就是不受官印。皇帝下诏了数次,最后是强制命令,汲黯才奉诏,并被召见。汲黯哭着对皇上说:“我以为死前,再也见不到皇上了。我身体有病,无力办理郡守的事务,我愿为中郎,出入禁宫,为陛下查漏补缺,补过拾遗,这是我愿做的。”(哈哈。一个是我就喜欢给你找茬;一个是我就不怕你来找茬,烦了就让你走远点。武帝与汲黯的故事,可以搬上影幕了。以后有空了写个剧本)还有不少精彩的故事,就不一一记录了。喜欢的可以去细细品读原著。
郑当时,也是个正直的大臣。好游侠,曾帮助过梁孝王的大将张羽抵挡住了吴楚的叛军。他的祖父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后,其手下的将领大部分都投向了刘邦。刘邦下诏,只要称呼项羽为项籍的就封为大夫,唯独郑当时的祖父不奉诏。
郑当时只有一样与汲黯相反,就是在朝堂上,他只是奉迎皇上,奉承谄媚,但他也是个正直的大臣。
汲黯、郑当时都是仗义疏财的人,位列九卿,死后家里无余财,但他们的子孙后代做官的很多,高官的也有不少,名声与遗风在那,不做也不行啊。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意思是:像汲、郑这样贤达的人,有势的时候宾客很多,失势时就少的可怜,何况普通的人啊!
篇末,史公借用翟公之口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意思是:“生死之间才知交情的真假。贫富之间才知交情的深浅。贵贱之间,是否有交情才会显现。”汲、郑也是这样,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