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当地媒体“亳州一中8学生集体放弃清北,校长:不能‘绑架’学生填志愿”的报道引起热议。
后来陆续有媒体报道澄清,此前安徽当地媒体的报道,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真相是其中的2名同学(包括降分优录的情况)可以超过清华大学的录取线,其余6名考生可以达到北大医学部在安徽省的录取线。
这些有机会报考清华北大的学子们,最后都因为个人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考虑,放弃清华北大,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虽然,事情的真相与最初的媒体报道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就整个事件来看,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当今社会,考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更加理性了,学校更加包容了,家长更加开放了。
一、优选学校还是专业,要结合个人的职业规划来考量
清华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是无数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成为名校的学生,也能给自己的母校带来无限荣耀。
然而,在上了名校就不能自由选择心仪专业的情况下,这些考生选择遵从内心需要,报考了其它院校的合适专业。这份勇气和坚持,值得我们赞赏和祝福。
每年的高考,许多考生都会面临着优选学校还是优选专业的问题。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错。如果考生确实有自己所爱的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一般建议优先报考自己中意的专业。
因为比选择名校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选择专业,就意味着选择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如果在高中阶段就能有明确的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对于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大有裨益,至少可以避免因为盲目选择热门专业或者迷恋名校光环而造成的生涯错位。
二、走了弯路,是否要将错就错?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一则26岁浙大硕士辞职重新高考的新闻也冲上了微博热搜。
为了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医学梦,这位名叫张韫喆的浙大硕士在今年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选择重新高考。8月份,张韫喆顺利拿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专业本科的录取通知书。
很多网友对于张韫喆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觉得这种选择成本太高,也太“任性”了。
张韫喆的例子应该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因为高考选错专业而造成职业发展迷茫的鲜活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在知道自己选错专业或者就业后发现所从事的职业不适合自己的时候该怎么办?是将错就错还是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其实,张韫喆的重新高考行为,我们可以将它视为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调整。
我们人的一生,职业生涯占有3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漫长过程中,有人可以坚守初心,按照既定的发展路径走完整个职业生涯;也有人因为没有做好职业规划,走了不少弯路,造成职业生涯的迷茫和痛苦。
很多人在走了弯路之后,会因为重新开始的代价太高而被迫将错就错,在无限迷茫中遗憾地走完一生。
有一项针对中国临终老人的调查,有70%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
在我看来,选择错误了,却将错就错地蹉跎下去,只会让自己的未来更加迷茫,甚至抱憾终生。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敢于纠错,调整方向,追求内心所爱,不敷衍,不将就,就是对自己职业生涯负责任的态度。
这种态度,无谓对错。最怕你不安于现状,却没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三、做好职业规划,告别盲目试错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到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就好像学过生涯规划的人,会因为更了解职场的本质、规则,发展的更好更快。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
张韫喆辞职重新高考的调整,虽然勇气可嘉,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他能早一点做好职业规划,在第一次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就选对了专业,那么后来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
人生短暂,盲目试错的代价太高。
有规划或许也会失败,因为存在错误的规划或者规划后尚未执行。但是不规划一定会多走很多弯路,错过很多机会。
找准目标,在人生的每个重要岔路口,做好职业规划,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弯路,绝对是通往成功的高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