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之时,刘邦大杀功臣。有因为造反被杀的功臣,也有因为让刘邦看不顺眼而被杀的功臣。
造反被杀的,如黥布、陈豨。被看不顺眼而被杀,如韩信、彭越。他们个个都是有功劳的主,最终谁也没活下来。不过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张良,将军曹参和丞相陈平却躲过了刘邦的刀。他们功比韩信,在某种程度上功高盖主,刘邦却并没有杀他们。他们是如何活下来的?保命之道又是什么?
萧何,刘邦的后勤部长。他从一开始就跟从刘邦,对刘邦忠心耿耿。唯一的一次跑路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追韩信)。刘邦曾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史记.高祖本纪》)”可见他对萧何评价之高,自己都觉得不如萧何。封功论赏时,刘邦认为他功居首位,因而封他为酂(cuó)侯,封地最多。
结果众臣都不服:“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后勤。如果没了萧何,刘邦就觉得“如失左右手”。
虽然如此,刘邦还是把矛头转向了萧何。
在分封诸臣的时候,刘邦命令萧何可以“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个礼节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三国时代里的曹操,就可以带剑穿鞋上朝。众所周知,曹操对于当时的汉朝的残军败将来说,是个乱臣贼子。萧何虽然没有反叛的意思,但是他这样做久了,还是让刘邦引起警惕。
韩信被诛灭后,汉初三杰少了一个。有明眼人,发觉这汉初余下二杰不久就会遭殃了。于是乎,“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这个召平,可谓救了萧何一命。若萧何木讷,没有做出任何行动,刘邦就会对萧何起更大的疑心。再想让刘邦“大喜”就不容易了。
不过接下来的事件,可是萧何自作自受、拿着肥肉惹老虎了。萧何原本想要尽一个相国的职责,为长安百姓请求开垦林地。结果刘邦怀疑心过重,把萧何打下牢狱。在别人的恳求下才放了萧何。经过这次的牢狱门事件,刘邦对跟随了自己多年的萧何已经失去了最后一点信任,转化为戒备心。
之后萧何大病,眼看就要奔西。萧何也想了办法。他“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为了不被下圣旨,萧何宁可让自己像百姓一样过活。萧何的保身之道,就是小心翼翼,不要触碰到刘邦的戒备心。
张良,韩国的贵族后裔。秦灭六国,张良沦落为普通百姓。他当过孩子王、刺杀过秦始皇然后和伟大的秦始皇玩儿了很久的躲猫猫、他不是帝王但是拥有传奇(给老头儿穿鞋,得到了一本兵书)。之后,张良加入了刘邦的阵营,在楚汉战争转折关头,明确提出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因此,抗楚的道路简单多。通过项伯缓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从容斡旋于“鸿门宴”……
刘邦对于张良的评价,和萧何的一样高: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知张良很机智。
他同样机智的躲避了刘邦的刀。汉初三杰里面,韩信被诛灭、萧何被系狱。张良对比其他二杰,真的是太平的多。不过也真是,能够处理好楚汉之间的矛盾的人,自然可以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
张良同伟大帝王一般,拥有传奇。在《史记.留侯世家》里有详细记载,说张良的兵法来自于一个老人。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这个故事圆的很好。不但给自己添加了色彩,还给刘邦增光。也许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中最被刘邦信任的人,和这个奇怪的故事也是分不开的。“拾履得书”这个故事无论真假,最重要的,还是最后老人让张良熟读兵书就可以成为帝王师。这个事是个两头堵的事情。不过这件事又没人看见,张良怎么编都行,但是对刘邦的影响很大。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民出身的帝王,家境贫寒。无论他有多么了不起,在那些落魄贵族眼里就是个变了凤凰草鸡。张良的传奇解决了刘邦的烦恼,使刘邦的一切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都带上了神秘色彩。刘邦从一个泼皮无赖直接成了个“半仙体”,刘邦揣着一颗感恩的心,谢他都来不及,怎么会用心杀他?(PS:当然是在张良没有越界行动的情况下)
张良的这个传奇,也是张良的保身盾牌。
刘邦确定下来要杀的功臣,都是在诸大臣封功论赏的时候确定的。韩信想做齐王,齐地三万户、水土富饶、帝王之师。结果韩信就被刘邦干了。刘邦当时给张良的封赏条件是“自择齐三万户”(又是齐地)。张良完全可以挑好地方。但是他却形同隐居一般选中了“留”这个地方。避免了刘邦的猜忌。这也让刘邦感到称心如意。
张良的保身之道,还是靠自己聪明的头脑啊。不论从传奇事件还是分封事件来看,张良就是很机智。
曹参,刘邦老乡,沛国人。曹参是最开始追随刘邦的那一波人。他是个野战将军,封功论赏的时候众臣都认为曹参军功居首。
曹参是最死心塌地追随刘邦的人。刘邦让他打这里,他绝不会打那里。真乖。而让曹参从刘邦要杀的功臣名单里逃出来,还要归功他的忠诚与老实。
曹参跟刘邦的关系,一方面来说他们两个,是可以一同喝酒、唱歌、闲谈的好兄弟,另一方面,刘邦是曹参的领导,两人是君臣关系。只不过这种君臣关系也夹杂着更多的兄弟情谊。
战场上,曹参显示出他的军事能力,虽然曹参不是所有干将中最优秀的。武不比韩信,智不过萧何。基本上做事都在帮别人打下手。曹参没有逃,所以这样的曹参不可或缺。
反秦初期,率领军队夺取血县、胡陵。紧接着又马不停蹄调兵守住方与卫,进击丰邑,夺取了砀县、狐父和祁县的善置驿。 曹参又攻打下邑以西的地方,一直到虞县,进击章邯的军队。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刘邦也很欣赏曹参的义气,对他是十分信赖的,多次对曹参进行封赏。
楚汉相争时, 又跟随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夺取咸阳,灭掉秦国。随后曹参又用了两年的时间,跟随汉王扫荡诸侯,打败项羽。曹参对于刘邦来说,是个无才无财又舍不得杀掉的将军(兼兄弟)。
曹参很简单。或者说曹参是个老实人。老实人一般都不会惹事儿,老老实实的干自己的事情,不去打别的念头。所以曹参,他忠心跟随刘邦,让刘邦欣慰;他老实,让刘邦安心。既然是一个无害的人,就不用杀了。
陈平,阳武人。是个盗嫂的淫贼。
等等。谁说好色的淫贼就不能当功臣了?刘邦也很好色(人家当了皇帝)。
陈平是我正在写的这四个人里口碑最不好的人了。因为他盗嫂,就是把嫂子那个了。在此就不多说了,感兴趣自己百度吧。
陈平没有被杀,是因为他也很机智。他借樊哙避过了被杀。也可以说他运气好。
公元前195年,刘邦被流矢射中,病重不起。缓缓行至长安。此时,燕王卢绾反叛,刘邦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樊哙出征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刘邦发怒,命周勃前去替代樊哙领兵,并命陈平到军中立即斩杀樊哙。
陈平与周勃受命前往,途中,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地位显贵。高帝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不如把樊哙囚禁起来交与皇上。”
陈平达到军营抓捕樊哙后,通过驿站返回长安。在返回途中,刘邦去世。陈平害怕吕嬃进谗言、吕后听信谗言而发怒,便急驾驿站车马先行,入宫见吕后。陈平一见到吕后,便痛苦流涕。吕后哀怜陈平,任命他做郎中令。吕嬃因此没有机会进谗,樊哙被押到长安,便被赦免并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封邑。而陈平自然也得以自保。
陈平本来就没有什么作为,对于活命来说,可能就是陈平在刘邦在位期间做的唯一一件大事情了。
萧何、张良、曹参、陈平都有各自的保身之道。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也委屈这些打了大半辈子仗的老头头们了,晚年无法安享晚年,明天提心吊胆,随时准备跑路。要做一个优秀的臣子(善谏、可以好好的活一辈子),还是需要不少手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