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笔记二——课程目标相关笔记

1.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

3.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4.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5.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

6.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7.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8.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

9.抽象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形成(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方法)的能力。

10.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11.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12.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13.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14.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15.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16.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17.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18.在第一学段(1〜2年级)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19.在第二学段(3〜4年级)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20.在第三学段(5〜6年级)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

21.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直尺)和(圆规)进行作图。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能”)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