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双杠、爬竖梯、走独木、吊吊环,楼下小小运动场成了上课的趣味之一。每次课前、课后都会来这里。庞大的组合梯子占了挺大地儿,小萝兴趣来了,手脚并用,一开始只爬到第三层,害怕了就下来,之后又转向难度低的项目——独木桥,双杠。完成后再爬梯子,又转去独木桥,几个来回之后终于有勇气到达顶层。第一次站在最高处,不适应、紧张,她说“妈妈你在这里看着我。”我知道她需要陪伴、鼓励、欣赏。
在不同难度项目之间切换,这就是她为自己找到的学习方式。在各种玩法中感受着身体的存在,练习身体各部位协调、平衡,甚至精确的控制。每一次地重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累加,而是不断调整,不断新发现。即使掌握了一种玩法,不满足的好奇心驱使着,也尝试变换出新玩法。挑战和兴奋同时在召唤,做到了的感觉太美妙。
有时候,遇到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确认过眼神,立马互相吸引,总能快速发现彼此身上的新冒险、新技能,一个欢喜地示范,一个欢喜地模仿,融合到自己的动作体系,新的启发由此产生,这不就是学习的过程嘛。
小萝从小爱活动、擅长运动,仔细想想,我们在无知的情况下,做对了一些,同时没有做错一些。我真的不在乎她是否运动好,不在意结果倒更放手,没有比较,没有目标与计划,没有控制和强迫,也就没有制造出依赖和厌烦。
作为一枚超级运动白痴,体育课常常补考。我对小萝没有要求,很多时候,我只站在旁边,跟在后面,惊讶于小小年纪怎么做到的。她想再试一次,或者先暂停,还是纠结一阵子,完全取决于她自己。我真的帮不上,自己不会啊。比如打秋千,最开始她需要大人推,突然有一天,不需要了,以自己身体发力带动秋千,有节奏地摆动,收获不少欣赏的目光和赞叹。
我猜,一开始她并没有设定什么目标,很可能是过程中不断试验出来的,或者看到某个小朋友这么做了,受到影响、启发,觉得好玩。在兴趣驱使下随意探索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参与,以及环境支持。“这个看上去很有趣,我们也试试吧?”投入其中的大人在一旁热情地邀请,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当感到害怕的时候,他们常常进入想象世界,化身童话里的角色。“我当Elsa公主,正坐在塔楼上,你当哨兵好吗?那里有一只狮子!”
自由模式下,每一次任意切换,其实都满足了孩子当时的需求,更是他们自然天性的体现。相反,学习乐器需要小范围专注、重复的练习,这对习惯随意探索模式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写到这里,我多了一些发现,多了一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