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吃饭
今天读了全国首届推动读书人物之一、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州市首届名校长高万祥的一个主题报告《教育是一种幸福的事业》,深深地感染了我。其中的一个观点------------学会吃饭,印象尤为深刻。
这几年,社会上流传一本书《细节决定一切》。细节就是文化,细节就是精神。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我们除了要讲之外,还要实践,践行陶行知的“做中学”。管理是细节文化。学校管理就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些很细微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做好了,你就是伟大的。这些小事做好了,你就能培养一批批学生的人格,甚至是伟大的人格。
高万祥校长提出“生活化的德育,提出细节关怀,从师生的衣食住行抓德育”。乡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是啊!学校德育的拳头产品就是生活化的德育。让孩子学会吃饭、走路、交往、读书,这些高度生活化的内容,本身就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的载体。
在美国著名的希尔顿大酒店的楼上写着8个不够协调的大字:“学会吃饭,学会做人"。有很多人不理解,吃饭和做人有关系呢?至于将吃饭上升到这么高的地位吗,不就是吃个饭吗?自然,我们允许不同的声音,也允许反问,你是小学生,你是初中生,你是高中生,你是教师,你真的就会吃饭吗?也许有人会说,我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到现在已经吃了八、九年甚至几十年的饭了,吃饭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是什么”高技术“。如果你这样去理解就太片面了。学会吃饭不是从膳食的角度去培养学生,而是通过吃饭这个小事培养学生的习惯。从学生吃饭时的注意事项、吃饭的礼仪、文明就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养成教育。
如果是寄宿制学校,当发现学生在吃饭的时候有浪费粮食以及其他不明的行为时,就应该及时通过开校会、开主题班会、发传单等形式,让人人参与餐厅文明建设。孔子说“食无言、寝无语”。学生在学校吃饭时就应该排着整齐的队伍,不言语、不推搡、不拥挤、有序打饭,然后找到空位安静的吃饭,不浪费一粒米,不乱倒一片菜叶,除了骨头外每一个菜都必须吃完。如果是走读生,也应该对他们进行勤俭节约和餐桌礼仪教育。学生在家里吃饭时,要学会礼让老人、乐于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有好吃的就自己独吞。孩子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就是在餐桌上完成的。小餐桌,大学问。
通过“学会吃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能有幸福的人生。只有收拾好这一切,才能收拾好自己的人生。中国的社会是农业社会,传统的农耕文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古人的诗句也说明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会吃饭”教育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吃饭形成一种习惯,拥有一种教养,这才是此项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