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能找到自己喜欢一摊事儿,而且靠这摊事儿赚到的钱,能让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样的场景,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时刻。其实,经营这摊事儿并不容易,比经营更难的,是找到这样的事儿。
如果不信,你可以问自己下面三个问题:
1、我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
2、我知道怎样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吗?
3、我开始做使命该做的事,我知道怎样做才能做的更好吗?
其实这三个问题,想明白并不容易,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发展战略」。很多人活了一辈子,这三个问题也没搞明白,直到弥留之际,回顾自己的一生,会为没做过的事、没努过的力而抱憾终身,这才是人生最可悲的事。
你以为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就能高枕无忧了吗?你还得面临这样一个灵魂拷问:你觉得自己属于什么行业?这个行业为什么存在?
每个行业,都是因为某个古老的功能需求而诞生,穿越历史长河,被一代又一代的新基础设施改变了样貌。但是,它对人们初始和本质需求的回应,并没有改变。
比如知识服务、咨询、培训等领域,这些都属于「教育」的范畴。教育是什么?是通过学习,模仿别人的成功路径,提高把一件事做成的概率。模仿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就连动物也会模仿。所以,「模仿」就是教育存在的原因。
一个行业存在的原因,就是这个业务能存在的本质,基本都指向功能需求的第一性。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原本是指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现如今,第一性原理得到了延伸,各行各业都可以深挖到那个不可拆分的本质。
如果模仿是教育的第一性原理,通过看书、听课等方式为当下面临的挑战寻找解决方案,本质上就是寻找别人把这件事做成的方法,通过模仿提高自己突破当前困境的概率。
从这个角度思考,你就会理解为啥用户超级喜欢真实的案例故事、可落地的工具方法论、授人以渔的本质等内容。如果别人在某个细分领域的经历跟你超级相似,这样的模仿匹配度将会更高,你就越容易为了这份对口的模仿而买单。
你看,顺着第一性原理,企业就很容易找到目标人群,甚至产品开发、核心卖点等内容,也将变得相对容易。
回溯到这个品类的开端,从这个品类最根本的存在价值和物理要素来观察,以不断接近问题的根本的方式,去重构解决方案。这样的思考方式,才更容易「让喜欢的事儿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