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肇始于美国,发轫于十九世纪中后期普利策所发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扒粪”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报道已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报道样式,风靡世界各国,在西方新闻从业者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调查性报道传入我国。作为继批评性报道、舆论监督之后出现的更为成熟的报道理念,调查性报道以其强烈的独立性、公共性和专业诉求,逐渐被我国业界和学界所接纳和认可,并先后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调查记者和以调查性报道为核心优势的报刊。
尽管调查性报道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尚属于探索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调查性报道是具有倾向性的。在选材内容方面,强调关注社会民生,强调公共性、重要性,选材要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在报道主题方面,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揭示事件真相,探讨深刻意义;在报道形式方面,记者的的大量介入也为报道加入了某种倾向。
在选材方面,我国选择新闻报道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新闻价值和在选材方面,我国选择新闻报道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新闻价值决定新闻事实值不值得报道;新闻政策则决定新闻允许不允许报道。当新闻事实既具有新闻价值又符合新闻政策时,这条新闻事实将会被采写报道。这也可以说是新闻选择的“大倾向”。
在选择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时候,首先必须判断事实是否具有价值。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并不是任何事实都能够写成新闻报道,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写成新闻。因此新闻报道是必须加以选择的。既要选择,那么报道的倾向性就不可避免了。在新闻事实中,社会民生问题往往是热门话题,这些往往能够带来较高的关注度。因此,记者在选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这些事实有没有关切度?你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否关心?这一事实有没有价值?它是否反映出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某些典型特征?真相被公开之后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而且,在我国“党管媒体”的媒体舆论环境下,新闻报道受到一定的限制。调查性报道在选题上要求具有重大性、公共性、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等。在新闻政策的影响下,调查性报道更多关注社会民生、公共利益。
在报道主题方面,调查性报道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内部新闻以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作为目标,揭示事件真相,探讨深刻意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要求记者要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对事实真相的渴望,强大的内驱力,精确的判断力,果敢的决断力,持久的忍耐力,丰富的想象力,正直感,新闻敏感度,对条理性的领悟力和一种基本的直取要害的知觉。在报道形式方面,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独立调查的方式来建构新在报道形式方面,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独立调查的方式来建构新闻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