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健身房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到了一个新城市,我首先得挑选一家健身房。在网页上搜索了几家,打了电话过去咨询。这下可好,给自己找了一堆麻烦。
接下来,拿到我的电话号码的会籍顾问们,几乎每隔一天就给我打一次电话,台词都是一样的。第一句是「我们这里有瑜伽、拉丁、肚皮舞、游泳馆……」,第二句是「您考虑得怎么样?我们最近有活动,现在办卡有优惠。」
这其中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我选择健身房,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价格,也不是有没有瑜伽课;而是器械是否齐全,尤其是练臀腿的器械是否先进,洗浴环境是否卫生。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向我提问过。
更有甚者,再多打几次电话,你还不办卡的话,就好像是你欠他的,可以明显从后来的来电中听出一股怨气。
买了一条裙子,专柜的工作人员加了微信,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是,从那一天开始,我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衣服图片和各种新款上市呐喊。无奈,只好屏蔽,也为那家店感到惋惜——高端品牌被吆喝成了地摊货。
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了一位做直销的朋友,星期三认识,星期四就约我去听她的某位「大咖老师」讲课沙龙。看得出来,她很勤奋,可惜的是,硬把直销做成了推销,她一定很辛苦吧。
在一次社群建设研讨会上,认识了某读书会的会长。第一次约我见面,就开始推销他的读书会,分享这个读书会创始人在中国某个领域的影响力。整个聊天过程里,她只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做的是什么生意?我们也许有机会合作。」
呵呵,我心里想着「我为什么要和你合作?就因为你们读书会的创始人是个名人吗?还是因为你表现得看上去像是一个优秀的人我就应该和你合作呢?」会面结束后,我礼貌地婉拒了她一直在推荐的近期线下活动。
一位先生带太太逛街,准备给太太买结婚纪念日礼物。到了手表专柜,视线刚刚落在一块手表上,服务员就迎了上来说,「女士,要试试吗?我们这块表正在打折。」
瞬间,这位太太脸上的笑意和期待收了起来,挽着先生的胳膊迅速离开了这个专柜。先生不解地问,「你不是一直说喜欢这个品牌的表吗?」太太说,「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我要什么,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我不要打折的东西。他们根本不关心我的想法。」
02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同样厌倦这种,被人绿着眼睛,拿着刀叉,像对待食物一样被盯上的感觉?
他们不关心你是谁,你为什么来到这里,你曾经历过什么,你现在需要在哪方面得到改善,你尝试过哪些方法,收到过怎样的成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能为你做点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你能为他们这个月的业绩,或者是他们的目标做多少贡献。
也有那么一两个学过一些人际交往和营销技巧的,用较高的外在素养伪装着企图心,在一两次形式上的套近乎、茶聚或餐聚后,开启了「进攻」模式。
之前一个朋友提供了一个观点,我是认可的「时间有限,现在的社交应该建立在互相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互相创造价值不代表低劣的功利。急功近利的人,往往是想快速成交,快速挣到一些钱,或者说是快速成功的人。
然而,事缓则圆,事急则变。
现在的人们大都不喜欢被推销,也知道推销产品不是最佳的市场策略。然而,不推销产品后,人们又开始了推销自己的社群,推销自己的生意,推销自己的目的。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人们强调「速战速决」,然而速度并不意味着高成效。这种「快」快速推远了他人,快速失去了信任。这种「快」实则是「慢」,它让人与人在一个巨大的鸿沟两头尴尬地对立着,还未建立关系,先建立了隔阂。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这个人,处起来不轻松,不舒服。」
这种功利的心理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自然法则,即「财富,是一个人做了正确的事情,并且做的足够多之后,随之而来的结果。」这个正确的事情是什么呢——它绝不是将他人视作达成自己目标的工具。
从技术层面来讲,销售观念的转变,经过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买方市场又到现在的整合营销和推广。在不同时期,销售观念的核心不同。在卖方市场时期,以生产和产品为核心;在买方市场时期,以产品质量和推销为核心;而在整合营销和推广时期,以顾客需求为核心。
然而,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无论是做哪种生意,运用哪种先进技术为工具,「人」这个核心始终没有变过。
人们选择和你合作,60%是因为对你的信念和感受;30%是你传递的理念和机会;10%是因为公司和产品本身。
除非人们能够体会到你有多关心他,否则他们不会在意你知道多少。
心理学家研究总结,感觉被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需求。人类的每一个行为的背后,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对爱的渴望,要么是因为对爱的缺乏,要么是因为想要付出爱。
因此,我们能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正是关注人胜过关注事,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把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深深地与人们发生联系,与人结交,才有了后来的交情。心里能装下多少人,才能成多大的事。
03
如果以上道理,你都懂,做出来又变了味儿。归根结底是心的修为不够。心没有练就出关怀的能力,行为上就容易被打回原形。
心的能力不够,在我看来,是因为对生命本源的真相、对人的真相无知无明。在这方面,我也是人在途中,并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位长辈给我作过这样的比喻。他说,人就像是无数个在同一个身体里共生的细胞。每个细胞都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它们都认为自己最重要,是生活的主角。
它们有时会把自己和另一个细胞对立起来,有时会把和自己很像的细胞拉帮结派;有时这一派和那一派甚至会打起仗来,身体就会产生炎症、疾病。其实,它们并不知道,它们都共生在一个身体系统里。
我们每个人就像是细胞一样,是共生在另一个更大的空间里的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个体。
只是,有时候,因为自己的无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意识到这种同源性,我们关心他人就等于在关心自己。那么,有了这种关怀之心的人也进阶到一个更高的能量级别。
能量更高的生命,质量也会更高。比方说,人的能量级别比动物的能量级别高。动物不会管与它没有关系的幼崽,而人如果看见一个孩子正在经历危险,会生出慈悲心,或者是想要伸出援手,哪怕这个孩子和自己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人是可以靠相互付出去创造牢固关系的。
能量高的人是智慧的人,他知道天地万物宇宙为一体,他知道他和众生就像细胞一样共生在一个系统里,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说,仁者爱人,也包括爱他自己。
然后,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中国文化里讲「天地人和」「万物归一」「仁者爱人」「天同载,地同覆,四海之内皆兄弟」。
「文」在说文解字里通「纹」,是万事万物的线索和规律;「化」是能将这些规律融会贯通,教化于人。故而,文化并不是对我们的一种要求,而是我们本身就需要这么做,才符合宇宙大道,符合大道才能得到。一个不按照大道、规律行事的人称不上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在我们身边,知道文化的人比较多,但真正明白文化,相信文化,并把它融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都知道,帮助一个人找到动力比教他方法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许多社群只是网罗了一群人,如同一些电商一样,他们可能改变了商品流通的方式,却并没有真正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了这份觉知,你才能找到他人心里的那个开关; 当你要给予他人一个机会,一个理念,或是一个产品的时候,就不会成为一个信息呕吐者。因为你知道,在教给别人一堆方法,一堆建议之前,重点是你要与他人内心的需求建立起足够的联系。
有了这份觉知,我们才可以感同身受,我们才可以真正的牵手——因为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悲伤着你的悲伤,所以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所以安心地牵你的手,前路还要一起走。